[人民日报]刘赐贵:从第一要务高度落实新发展理念

12.08.2016  03:06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08日 07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时期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发展依靠什么、发展为了什么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勇于担当、重在实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时代发展对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新思路、发展新方向、发展新战略,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指挥棒,必须作为首要任务贯彻落实好。

  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上的重要里程碑。新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南。创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来源,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五个“手指”,缺一不可。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是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灵魂和主线,必须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供求矛盾转变为一部分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与一部分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并存,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单纯依靠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靠改革创新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开放支撑,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推动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守生态底线,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之路;补齐经济社会短板,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我们谋发展、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辩证统一、不可分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系统谋划。新发展理念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协调互动,注重发展措施的同向发力和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处理好上情与下情的关系,既要吃透上情、符合中央精神,又要把握下情、符合工作实际;统筹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为事业长远发展负责,又要尽快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调动各种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去年以来,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将城乡规划、国土、林业、海洋、基础设施、产业园区6类空间规划统一成一个总体规划,有效解决了原来各个规划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形成一张蓝图。特别是从省级层面解决了基本农田与林地保护规划重叠的1007平方公里、城乡规划与林地保护规划重叠的1333平方公里、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重叠的844平方公里、园区规划与基本农田和林地规划重叠的60多平方公里等问题,实现了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这是我们以系统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次有益探索。

  坚持突出重点。抓纲举目、纲举目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强调,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说,做工作、干事业必须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谓突出重点,就是不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学会“举纲带目”“巧弹钢琴”。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来说,应重点抓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长远性、引领性工作,根据本地实际,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区别轻重缓急,以重点工作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扬长补短。“木桶理论”表明,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敢于直面工作中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以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根据本地实际,围绕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推动全面发展。要坚持“两点论”,真正找准“”有什么、“”在哪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坚持辩证思维,科学把握“”和“”的辩证关系;坚持综合施策,既要在扬长上做文章,又要在补短上下功夫,充分释放发展潜能,努力实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用三把“尺子”检验新发展理念落实情况

  新发展理念落实了没有、落实的程度如何,可以用三把“尺子”来检验。

  第一把“尺子”:实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办实事、求实效。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工作要“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新成效取信于民”“名必有实,事必有功”。不仅反腐倡廉工作,其他各方面工作包括新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都要以实际成效为检验标准。因此,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切实体现在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得怎么样,必须用事实来说话、拿成果来证明、以实效来检验。

  第二把“尺子”:历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有前瞻意识、长远眼光,既要看眼前变化,又要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抓工作不能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忽略打基础、谋长远;不能只抓容易解决、立竿见影的工作,而对棘手问题等靠推脱;不能“寅吃卯粮”,透支未来资源、打造任期政绩,却给后人留下包袱。坚持历史的检验标准,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第三把尺子: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发展的动力,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服务对象,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评判者,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依靠力量。因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情况,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最终评判标准。不仅要把评价权赋予组织部门,更要赋予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作者为海南省省长 刘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