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快构建和完善规范专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阳光改革的“海南样本”

17.03.2016  10:19

      (本报记者  彭青林)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海南的青山绿水,也照进了海南财政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显示,海南财政透明度高居全国第一;

  在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海南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

  改革创新正赋予海南财政更多的正能量。5年来,海南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改革部署,主动推进和深化重点领域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和完善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释放改革制度红利,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激发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历经14年的海南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成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被《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誉为可供我国财政管理改革借鉴复制的“海南样本”。

  阳光运行严规范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海南逐步实施完善了以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工资统发为重点的财政管理改革。财政部2014年对海南的改革专门进行了系统论证和评估,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项项改革成果、一个个有效制度、一项项配套措施,有力斩断了伸向公共资金的“黑手”,将财政运行暴露在阳光下接受监督,把人民的“钱袋子”放进了制度的“铁笼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全覆盖,省本级683个预算单位、20个市县区4408个预算单位全部实施,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省本级所有预算单位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机制;

  自主开发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GFMIS),以当时极具前瞻性的“大数据”思维和开放理念,覆盖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全过程,构建了统一的财政信息大平台,实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技术与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

  现金管理、公务卡强制结算、“一卡通”发放惠民补贴等多项配套改革同时推进,财政资金管理更加安全、便捷、高效;

  财政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加快,非税收入管理、财政贴息管理等一批法规实施;出台加强规范财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4个方面推进财政规范化建设,“规范财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民日报》近期撰文指出,海南财政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既在于坚持多项改革一体推进,改革更彻底、体系建设更为完善;又在于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体制障碍,把财政监督从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预防、全程监督。

  “只有建立健全规范财政,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才能保障财政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省财政厅厅长刘平治表示,以全国独有的会计核算管理大集中和财政信息数据管理大集中模式为基础,海南构筑起财政资金安全的“防火墙”。

  落实责任增效益

  2014年,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估还排在全省倒数前三位,2015年就排到了正数前三位,发生在五指山市的巨大变化,要得益于我省持续推进的财政绩效管理改革。

  “过去财政资金支出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问题,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省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为此我省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分配挂钩。

  自2014年起,全省和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大预算纳入人大监督范围;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机制,2015年调入比例达到14.8%。实施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改革,大力推行“因素法”分配资金,压减比达29%;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正向激励导向机制,在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通过改革,海南建立起科学评价指标,逐步完善绩效评价办法,把绩效理念贯穿于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全过程,促进覆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得到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更具效益。

  如今,绩效综合评估排名后三位的部门和市县,不仅将分别被省政府和省财政厅约谈,还会被压减预算分配和转移支付。“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理念和制度,成为各预算单位努力提升财政管理绩效水平的重要动力。

  创新管理添活力

  2015年年底,一场投资项目百日大会战在海南全省如火如荼地开展,100天时间里,1000多个项目新开工,完成投资300多亿元,掀起了“十二五”海南项目建设的新高潮。

  推动海南发展,少不了财政部门的身影。大会战期间,财政部门对无法支出、支出进度缓慢和尚未分配的存量资金和资金指标进行全面清理,收回94.3亿元指标,并报省政府批准重点安排向海口地下综合管廊、中线高速公路、铺前大桥等重大项目,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动海口市环卫一体化、南渡江引水工程等项目签约落地,全力支持对海南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加快推进。

  2015年以来,全省财政部门通过对存量资金的清理,收回项目资金已达191.9亿元。“对财政资金的跟踪管理,每周都有数据监测,每月进行排名通报,由省政府对支出进度落后的单位进行约谈督促。”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收回的资金、指标主要通过创新方式、统筹分配,集中投向了民生项目、十二个重点产业、六类园区、基础设施“五网”等建设,为海南发展鼓劲筑基。

  我省创新财政资金跟踪管理,推进盘活存量资金改革,成为撬动项目加快建设的新杠杆。

  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逐步健全。适当扩大省与市、县共享税范围,加强省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调整部分资源税税率并开征海砂资源税,引导资源的节约开发及有效利用;增强市县财力,调动市县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对全省政府存量债务进行清理甄别,并归口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债务限额管理,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一次自主成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

  与此同时,海南还加快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启动并扩大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将过去无偿补助给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改变为政府对企业的股权投资,集中财政资金支持干事企业发展壮大……

  深化改革让财政资金“”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推动海南经济社会更富活力。(摘自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