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罚款”乱象:餐馆老板用异地盐被罚200元
名目繁多的罚款,究竟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还是公权自肥的敛财工具?
该管管“罚款”了
你被罚过款么?
如今,大大小小的罚款“名目”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被递上罚款单,不管你服气不服气。
一项项罚款,真能起到维护公序良俗的作用吗?哪些机构有权力开具罚单,罚多少合理?收缴的罚款用到哪里去了?为罚款而罚款乃至“为罚款而不作为”该怎么遏制?对这些问题,咱老百姓心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期“民生视线”将剖析罚款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探寻规范罚款行为的解决之道。
——编 者
■罚款不是“万能钥匙”
治理瞬间发生的、普遍的、轻微的违法行为不应靠罚款,重大处罚决定应召开听证会
不久前,河南省新郑市餐馆老板黄先生因使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当地盐业部门处以200元罚款。此事引得舆论哗然,市场经济搞这么多年了,缘何“跨区域用盐”还会被罚?
今年8月,湖北省保康县两名村民因在办酒席时用了每盒18元的“超标”香烟,违反了为提倡勤俭节约而制定的村规,分别被村委会处以500元罚款。消息一出,便有法律专家指出,“最牛村规”涉嫌侵犯村民合法权利。也有人质疑,村委会有无权力对村民罚款?
当前,罚款措施在我国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维护市场秩序时被广泛运用。可是,细究这些罚款措施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一些罚款难以落实。
2013年6月,南京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其中提出“不分类投放垃圾将处50至200元罚款”。有基层干部直言,这样的行为瞬间发生,当事人不承认,执法者取证很难,罚款规定形同虚设。
一些罚款见效不大。
2013年5月,北京对行人闯红灯开展了集中整治,对违规者视情节轻重处以10—20元罚款,之后部分街区路口“闯红灯”行为略有收敛。然而,两个月后,“中国式过马路”又故态复萌。
一些罚款尚不明确。
2012年10月30日,武汉地铁依据刚刚实施的《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对一名在列车内进食的乘客开出首张50元罚单,此后,该条例执行至今。而在今年9月,北京市人大审议《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时,删除了草案中提出的“进食罚款”,改为对乘客进行倡导。类似地铁进食这种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不良行为,介于“公序”“良俗”之间的模糊地带,用道德层面的“劝导”缺乏执行力,在制度层面予以惩罚又太重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认为,罚款作为一种日常性的管理手段,目前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应将罚款控制在合理和必要的程度。”
那么,哪些罚款确有必要,哪些罚款又应当取消呢?
“一个罚款处罚的作出,需要发现线索、检查、收集证据、形成链条、补充取证、正式决定等环节,重大处罚还需开听证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莫于川认为,治理那些瞬间发生的、普遍的、轻微的违法行为,并不能依靠罚款,而是更多要靠道德或其他的调整机制,不然就会带来过高的社会运行成本。
在莫于川看来,规定罚款应有一个原则,就是认定某种违法行为侵犯了其他社会主体的权益,即公共利益,如果不采取罚款,便不足以教育本人,也不足以影响他人。程文浩也表示,合理的罚款应当能够通过一次性的成本,达到长期抑制某种行为和动机的目的。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