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郎谷带动农民增收 景区黎村共享发展成果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甘什上村56岁的黎族村民吉秀花每天坐在泥巴墙、茅草顶的“隆闺”前,编织小竹背篓,演示黎族村民日常生活,每月能拿1700多元工资。她和3个儿子、3个儿媳都在景区就业,上午游客多时,他们在景区上班;下午三四点钟后,游客稀少,他们在家务农。
槟榔谷景区与当地三道镇甘什上村、甘什下村共享发展成果,带动村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11060元。
“旅游开发必须带动当地的少数民族村民脱贫致富。”县委书记王昱正说,保亭是全省重要的生态核心区之一,生态环境优良,独特的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又是国定贫困县。通过开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景区建设带动乡村改变贫困面貌,造福群众。
景区黎村共享发展成果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从起初只有约30名员工开始,发展到目前拥有1200多名员工,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景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百姓与政府的支持,槟榔谷景区创新“景区+农户、务工+务农、村民+员工+店主、开心半天工”的合作管理模式,建设村民卖热带特色水果、农副产品及黎家特色小吃的惠农一条街,无偿提供给村民商铺76间。
景区总经理陈焕清告诉记者,在惠农一条街直接就业的村民有100多人。“农村与企业、村民与员工融为一体,村民租土地给景区换取铺面,如果村民不愿意经营,景区每月1000元返租。”他说,村民可以从景区得到如下收入:合作土地的股红与租金收入;在景区上班的工资收入;
铺面经营的营业收入;在景区内采摘已经青赔的果实售卖收入;村民种植苗木花卉卖给景区的收入;村民在景区开农家乐及茶吧的营业收入。
据了解,甘什上村、甘什下村人口共400人左右,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998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去年的11060元。景区副总经理陈国东说:“加上景区扩建土地合作的分红等收入,村民去年人均收入实为36000元以上。”
村民半天上班半天务农
槟榔谷景区为甘什上村、甘什下村的村民量身打造“半天上班、半天务农”的弹性工作模式。陈国东说:“凡是愿意在景区就业的黎族村民,一律优先录用。允许村民自由选择务工与务农的时间安排。”以此实现景区与村民“就业不离家、失地不失业、收入有保障”的合作愿景。
槟榔谷景区开发后,村民失地不失业,一些村民的承包地租给景区后,他们穿戴整齐变成了景区上班一族。甘什下村的黎族村民吉亚川在景区当保安6年,“我月工资22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老妈也在景区做保洁员,全家一年存不少钱。”
有的村民不满足打工,景区的充沛客流量为村民自主创业带来机会。甘什上村40岁的黎族村民李祥灵主动辞职,与好友合伙开农家乐。“我主要经营黎家菜,农村土鸡、水库鱼、当地野菜等,景区游客、景区员工来吃饭的很多。”他的收入比打工时增加不少。
以市场方式传承黎苗文化
甘什上村75岁的黎族老人林玉銮在槟榔谷景区演示黎锦制作工艺10年了,“以前在村里人老了就没有什么收入,现在我来景区上班后,每月收入将近2000元。”
保亭县旅游局局长高淑兰说:“槟榔谷景区以市场方式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展示海南黎苗文化,吸纳村民参加纺染织绣、竹藤编制,增加经济收入。”记者看到景区陈列馆展示着龙被,这是黎锦中的极品。在景区可体验和观赏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树皮衣制作技艺等,给村民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
槟榔谷景区2010年编排了《槟榔·古韵》原生态民族歌舞剧,钻木取火、织黎锦、苗岭古风情歌对唱、舂米舞等节目,原汁原味演示黎族苗族劳作生活及婚俗习惯等真实场景,巧妙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项目,用歌舞剧的形式推介给游客。2012年被国家商务部、中宣部等认定为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先后在新西兰、俄罗斯等6个国家演出30多场次。今年10月,槟榔谷景区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