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精细化”,怎么破

01.07.2014  12:42

  一则谣言,危害有限;值得重视的是,谣言编造术的精细化、编剧化

  北医三院的医生李芊,在列车上紧急救产妇,反被产妇家属扣留并告至南京市雨花台法院。法院以医生在执业地点之外行医为由,认定为非法行医,须赔偿14361.59元。

  请别愤怒——这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谣言。近日,这个虚假故事在微信上滚雪球式传播,点燃了许多人的怒火。本文细致转述,也是为了辟谣:北医三院没有李芊此人,南京法院没有这个判决,自然也没有列车救产妇之事。

  一则谣言,危害有限;值得重视的是,谣言编造术的精细化、编剧化。

  影视剧编剧有个技巧,叫细节真实化。许多大片,星际战争,毁天灭地,当然是假的;但由于把星际战舰的金属感、人物的失重感做逼真了,观众便相信了。北医三院和南京雨花台法院,现实中真有;李芊医生,有名有姓,很具体;赔偿金额有整有零;医生也确实有执业范围限定,多点执业还正在推进。这便为辨别真伪增加了难度。

  另一个技巧,是叙事逻辑化。以情理的可能性,装扮出事实的真实性。张三有打李四的可能,当然不等于实际中张三打了李四。谣言有意混淆,迎合流行心理,运用庸俗情理编故事:导演必流氓成性、医生常草菅人命、球赛输赢赌球定……故事编出来,树下薄荫成了鬼灯如漆,正常社会反为颠倒世界。

  怎么阻击这些编剧级谣言呢?

  再精巧的编造术,都经不起认真的推敲和核实。专业人士可以审视出其逻辑漏洞,媒体可以进行实地核查,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坚决打击,追究造谣者的责任。

  最近,一篇“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的热文,以一位年轻医生的口吻,“起底”所谓医院不顾患者生命安全一味挣钱的内幕。惹来一位专业人士,逐字逐句批驳,驳文也成了热文。这种专业反驳,令人信服;人民日报“求证”栏目对“尿疗协会”的调查一出,“喝尿治病”说的荒谬便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这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验证有滞后性。如何乍遇谣言而不被它所乘?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要练就一个理性的头脑和清明的眼睛。起码,别听风就是雨,顺手就转发。越是说到你心缝儿里的话,越要留个心眼儿。拿不准,别急着骂社会,或者急着按它的诱导做,先放一放,看它能否经得起舆论的求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