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别让儿童被困车内悲剧重演
编前语:23日下午,陕西5岁女童菲菲被爷爷奶奶留在车内睡觉,"还想着天气热车里有空调"。而等他们办完事返回时,孙女已无意识。医生说,孩子因热射病已接近脑死亡,全身多个脏器功能衰竭……最近全国进入高温烧烤天,因为家长的粗心大意,导致儿童被困车内的悲剧在各地频发,每一个案例,都令人揪心。但愿家长、老师心存责任和安全意识,警钟长鸣,对孩子的安全负责,避免这种危险事件的再次发生。
近期发生的“忘孩子”事件
1
7月22日
贵州一奶奶去购物将孙子锁在车内,事后发现钥匙忘车里,竟步行一个半小时回家取备用钥匙,导致孙子在车内被曝晒近2小时,全身汗湿哭到抽搐。
2
7月19日
浙江宁波一父亲带孩子出去玩,将孩子遗忘在车上。快递员发现情况报警,民警斧砸车窗玻璃将女孩救出。
3
7月14日
山东德州夏津县交警大队城区中队的民警在县城中山街巡逻,发现一辆白色捷达轿车违章停车,打算贴罚单时发现里面有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当时气温高达39℃,男孩被救出时,背心已全湿透。
4
7月12日
山东沂水县一名3岁女童在上学途中,被幼儿园园长遗忘在车内近10个小时,发现时已经身体蜕皮,失去了生命特征。据孩子家长称,涉事幼儿园没有校车,事发前园长接孩子上学,到幼儿园后将孩子遗忘在车内。
5
6月27日
湘潭一小区一名4岁男童被发现在自家车中身亡。据死者爷爷称,当时孙子跟着父母外出,回来时在车上睡觉。他们以为孙子还跟着父母,到了下午,家人四处找寻才发现孩子已经在车内身亡。天气预报显示,当天湘潭最高温度为36℃。
6
4月1日
上海一名男子外出办事时,将19个月大的女儿锁在车内数小时,导致孩子昏迷不醒,最终不幸身亡。
35℃+日照15分钟=封闭车厢65℃
是什么害死了你的孩子?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的温度就能升至65℃,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半小时就能致命。
由于儿童发育未完全,其体温上升、体内水分散失的速度远比成年人快,其呼吸系统和耐热能力也不如成年人,因此在“闷罐车”里极易发生“热射病”。这种疾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直至死亡。
车内外温度差
过失导致儿童死亡,责任如何处罚?
为何责任处罚分人?
对于上海一名男子外出办事将19个月大的女儿锁在车内数小时,导致孩子昏迷不醒,最终不幸身亡的处罚,上海旭灿律师事务所菅峰律师认为,尽管警方没有接到报警,但对知晓此事的人,都有报警的义务。从报道内容看,孩子的父亲可能犯有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警方获悉此事,应介入调查此事,在查证属实后应该予以立案。
菅峰分析,过失致人死亡罪名如果成立,孩子的父亲可能会被判实刑,也可能被判缓刑。刑责的严重与否,主要取决孩子母亲是否能原谅他。
从法律上来说,孩子的死亡是由于家长的疏忽大意导致的,所以家长的行为已经具备过失致人死亡的条件。但由于这种过失是亲人之间导致的,在实践中,家长的过失会因为亲人这层特殊关系而被放弃追责,比如,孩子的父亲疏忽大意导致孩子死亡,母亲尽管伤心,但一般不愿意将丈夫送进监狱。如果公诉机关提起公诉,法院也会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有别于其他犯罪,从亲情的角度出发,酌情量刑。父母也几乎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职被剥夺监护权。
2006年至2015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车闷死幼童事件以及处理
无论是校方还是家长,对孩子的一时疏忽都是对自身监护职责的背弃,因此这种疏忽是不可原谅的。但从责任追究方面来看,如果是父母将孩子遗忘在车内而致死,基本上不追究父母的法律责任,只有非父母将孩子遗忘在车内而致死才会被追究责任,比如幼儿园老师、幼儿园司机等。这是不平等的处罚,生命都是平等的,为什么还要分亲生不亲生?从法制角度,也建议相关部门修订现行法律,明确列举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具体行为,规定监护人未尽监护义务的具体民事责任,对存在重大过失的监护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
家长必须认真记住的事
车内不可放置的物品以及如何教会孩子车内求助
夏天车里有6大“凶手”
孩子被困车内致死,夏天车里有6大“凶手”1.车内高温毒气多。两招给夏季车内降降温1 上车后先通风3~5分钟:2 扇动车门,30秒降温8℃。2.夏天车里要“排雷”1 一次性打火机。2 汽车香水。3 老花镜。3 老花镜。5 光盘。6 手机、数码相机。
孩子在车内如何求助
近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孩子被困车内事件,家长一定记住:①别把孩子忘在车里;②教会孩子危急时打亮双闪灯;③不停地按喇叭,寻求帮助,家长记得提前试验熄火情况下,喇叭能否按响;④在车内备一把锤子,告诉孩子锤子位置和如何砸开车窗。
小编结语
近期孩子被锁车内事件频频发生,有的结果有惊无险,有的结局却令人扼腕叹息.夏季日照强烈,气温高,孩子被留在车内极易因高温缺氧而窒息死亡,况且孩子年纪尚小缺乏安全意识,意外发生往往没有能力自救。因此,大人千万别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