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试点成为亮点——三亚“双修”“双城”试点纪实之二
■ 本报记者 杜颖 胡续发
黄媛艳 况昌勋
两张中心城区的遥感观测照片,深撼人心。
一张拍摄于1988年,蔚蓝岸线的映衬下,三亚以山脉为屏障,似五根手指向海洋延伸,指间水系丰盈,河流阡陌纵横;
另一张拍摄于2015年,同是三亚,如血管脉动的河流变得狭小,部分湿地消失,山海相连的吟唱,似已是古老的歌谣。
近30年过去,快速生长的城市,灯火照亮琼南大地;然而“硬币的另一面”令人钝痛:三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脆弱生态和凸显的城市病。
经济的增长、城市的发展,是否无可回避地要经历城市病的阵痛?是不是一定要以数代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在全国290多个地级市中首度试点“双修”“双城”的三亚,凭借几番探索从试点走向示范,穿越“城障”……
谋篇
引入顶尖外脑 踏出国门取经
“革新洗面”,三亚人用这个词形容“大脚革命”。
2015年4月,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俞孔坚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聚光灯下的明星城市,三亚是中国过去30年轰轰烈烈城镇化的缩影。全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和城市建设误区,在三亚都有体现。这不是某个领导或某届政府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小脚主义的城市观和审美观已到了需要革命的时候!”
此刻,作为改革开放和国际化的标本型城市,肩挑“双修”“双城”试点的三亚注定要成为引领者和焦点。
该如何“革命”?在三亚看来,它必须是代表真实、自然、天性之美的,是绿色且可持续的,它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版,是中国城市转型阶段集聚前进能量的探索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兵说,三亚“双修”“双城”试点,势必为国内其他城市转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试点,意味着没有前人脚印可踏寻,意味要摸着石头过河,三亚会否成为中国城市的先行示范?
先行示范需要开阔的思维。
跳出一省一地的局限,学会站在世界城市发展的特定阶段看城市行进中的问题。三亚引进由51名顶尖专家组成的“豪华团队”,调研市情,理出规划脉络。
俞孔坚说,三亚城市建设要用“大脚美学”,把山、河、海融入城市建设中去,利用这些资源把三亚变成生态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范嗣斌说,三亚既要有对整体生态格局的保护管控,也要有对街景、建筑、绿化等原生风貌的设计,是涵盖宏、中、微观的美学;
……
专家见微知著,三亚汲取精髓,以“城市管理年”为号角,围绕山、河、海进行生态修复,围绕广告牌、绿化带、城市色彩、违法建筑整治等六大“战役”进行城市修补;围绕建设海绵城市和城市综合管廊,三亚搭筑“双修”“双城”的实施构架。
先行示范需要开放的眼界。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今天中国的多数城市,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上,三亚也不例外。
“治理城市病,向国外先进地区学开药方,对当下中国城市具有现实意义。”范嗣斌指出。
走出去,开眼界,兼收并蓄。范嗣斌的建议与三亚“外学计划”不谋而合。确立“双修”“双城”实施框架后,三亚市委派出四个区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前往新加坡等地区学习治理经验。
花园城市,贵在朝夕奋斗,精于不懈治理。走出国门,开阔了干部的视野,提升了士气。大家强烈地感受到:新加坡一步步从“污染”中走出,取得成绩,功在不舍;“新加坡经验”说明了一个道理:绿色的环境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
攻坚
朝向三个角度 打赢六场“战役”
季节虽是岁尾寒冬,但三亚市民的果园里却传递着春的讯号,长势茂盛,山体复绿,令八方游人赞叹。
蓝天常在、碧海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老百姓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虎豹岭市民果园这30亩用地,原本要建两栋20层地产项目,为还绿于民,三亚毅然叫停项目,置换改建果园。
“双修”“双城”,耳目全新,好的规划更要有好的落实。
——对生态的修复,三亚瞄准山、河、海3个关键性要素。抱坡岭、半岭温泉等山体受损严重,三亚启动吉阳、崖州两区6处受损山体近17万平方米的植被恢复,清退修复29处被侵占、被破坏的绿地,整治力度空前庞大;
水系治理,三亚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全面清理疏通污水主管的基础上,三亚开展20处移动污水处理站试点,对主城区河段74处排污口集中整治,拆除沿河养殖场,使600余亩红树林得以恢复,如今鹭鸟或蹁跹飞舞,或溪边吟唱;
三亚梳理了128项海岸带突出问题,分类处置,拆除占海违建,完成13公里三亚湾岸线原生植被的生态恢复。草海桐、铺地黍、木麻黄、野菠萝……过去秃秃的岸线沙坝,如今已是一片绿意与蔚蓝呼应。
——对城市的修补,三亚六大“战役”,铁腕治理,极力恢复自然生态的基底。
犹如一位俊俏姑娘,胭脂过厚,难免看不到清秀的底色。改造城市绿化,为城市多一分“留白”,三亚不止做了虎豹岭市民果园一处尝试。临春河福水湾项目,原计划建7栋22层酒店,三亚从开发商手中置换回来,改建红树林公园。半年不到,红树林公园、月川湿地公园、名花公园、金鸡岭公园等交相辉映,串联成三亚河上游的“绿色项链”;
打击违建,三亚毫不手软。384万平方米、7156栋建筑,一年来的打违“成绩单”向社会昭示坚决治理城市病的决心!从“天涯第一拳”砸向豪生酒店,到啃下“硬骨头”金阳光小区,三亚充分发挥撤镇设区后的属地管理优势,权责明晰,动真格、敢碰硬。
机场段广告牌治理,三亚一举拆除了73块高立柱广告,换回了城市门户廊道上的一片优美风景。
而每当傍晚站在鹿回头山顶眺望中心城区,鸿洲时代海岸等各色建筑在黄色暖光下发出粲然光芒,令这座城市散发出无限的暖意温情……
国际的水准,精品的追求,更需要坚强的立场态度。
城市改革,向“顽疾”宣战,难能可贵的是持之以恒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三亚决心“一张蓝图描绘到底”。三亚市长吴岩峻形容这场改革“充满艰辛,挫折无数”:拆除违建,会遭遇博弈;整治广告牌,难免会有对抗;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投入巨大,如何做才能既有效实施,又不致增加政府债务负担……种种矛盾都有过争论、交锋、摩擦、碰撞,而实践证明,三亚以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笃定坚守,革故鼎新,攻坚克难,使“双修”“双城”实施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广获共识。
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 创造全国示范
关注于眼前,更着眼于未来。
纵观“双修”“双城”,与过去任何实践相比,都具有历史独特性:
第一次系统地对城市品质提出规划。既有对三亚总体生态格局的保护与管控,又有对山脉、海岸、水系廊道等各系列层面的中观梳理,还有对建筑、街道等景观的微观设计,这与以往城市设计只做宏观规划的旧模式形成对比;
第一次将规划作为包含“设计、实施、推进、保障”在内的综合学科研究。打破过去只重设计,忽视操作的状况。三亚“双修”“双城”按10年期分阶段推进,专家不但参与设计,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
第一次打破传统对接模式。采取“行政统筹负责、技术协同对接”框架:组建联合领导小组并下设7个工作组,技术专家与行政单位一一对应;实施中,行政主管单位以项目牵头,技术专家深入协助指导,形成立体对接格局。
可以说,三亚每一声步履铿铿的行进,无不体现着创新的注入;从试点走向示范,三亚用半年的时间,锻造出了多个范例。
这是生态修复模式的范例。抱坡岭脚下,抬眼望去,昔日光秃的山脊,如今已植被茂密,漫野缀满鲜花。12年前,华盛水泥的开山铲车还在隆隆作响。今天仍是在这里,华盛水泥项目经理邢玉庭带着记者一路上山,“生态修复后,这里将改建成为矿山森林主题公园,昔日的工业纳税大户,今后要向旅游要效益!”
“双修”“双城”激活一江春水,收获的是包括政府、企业、老百姓在内的广泛支持。抱坡岭已能看到的创新成果是:在投入高达6000万元的山体修复中,企业方为生态主动承担了多达1/3的修复资金,成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可供效仿推广的国内先进生态修复模式。
这是社会、市场效益取舍考量的范例。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让出那么大的建设用地给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公园、花园、果园,这笔账划得来吗,该怎么算?三亚以超乎寻常的担当,以社会效益为先,顶住压力,踩着石头过了河。
这是创新体制机制的范例。祛除痼疾,治“标”更需治“本”。三亚改弦易辙,除旧布新。三亚河治污,过去由水务、住建、交通等单位“多头管理”。三亚改“建管分离”为“建管一体”,将管网规划、建设、维护等皆数归口住建。不到半年,排污口全部被堵住,治污从根子上下了猛药。
在污水管网尚无覆盖的城区,三亚以购买企业服务缓治污之急。若在过去,想处理污水,程序冗长,设编定岗,如今打破旧式,市场说了算!
一组数据说明市场“指挥棒”的魔力:在移动污水设施招标中,政府原计划支付每立方1.4元的污水处理成本,而企业参与竞争最终以每立方0.75元低价摘标,政府不但获得专业资质的服务保障,还解除了短期无法投入巨资之困。
这是立法护航改革的范例。借助首度实施地方立法权,三亚建章立制,长效监管,将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土地出让的硬性条件,整合中心城区控规,把城市立法首秀献给《白鹭公园管理条例》;同期编制《绿线控制规划》、《城市公园管理规定》、《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规定》等,旨在固牢绿色底线。
这是导引产业转型的范例。生态修复中,对存在污染的项目实施拆除或迁移,一些传统产业失去支撑,它们未来去哪里发展?从业者又该以何为计?借“双修”契机,三亚明晰规划方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探索不再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新型产业之路。按照规划,政府将大批渔船从三亚港迁出,搬入崖州中心渔港,在支持渔民从事传统捕捞业的同时,更加侧重对当地旅游业的设计开发。一迁一入,停泊地的变化,更深层面地开启了三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看,大幕已经开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生活环境,是有志气的900万海南人民的共同追求。精品城市,不正蕴育在每一个人的奋斗之中?!
(本报三亚1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