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讲坛第28讲]两晋十六国南北朝与民族交流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施建中为我校师生讲解两晋十六国南北朝
历史,承载着时代的变化、文化思想的绚丽,忠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国家与家族的兴衰。5月1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施建中教授应邀在学校行政楼217会议室,作中国古代史系列讲座第3讲。此次讲座主题是:中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梗概和其中的关键历史问题。讲座由曹瑜副书记主持,校学工处、团委全体成员、全校辅导员和部分学生聆听讲座。
在讲座中,施建中教授首先简单叙述了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然后介绍了“门阀、士族”这一古代群体。施建中教授说,作为“发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形成于晋”的门阀世族,在政治上与最高统治者分享并垄断了政治权利;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拥有种种经济特权;还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特别是魏晋时,北方曹魏将选官权力转交给门阀士族,建立九品中正制。西晋建立初司马氏又规定按官品授田,官员可荫及自己的家族。
施建中教授强调,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的地位十分重要。士族分布的时间空间变化、势力的消长兴衰,与当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军事等紧密相连。比如“八王之乱”,“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宋时的“土断”等等。
讲座中,施建中教授还分析了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民族问题。施建中教授说,西晋末,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却被北方士族大量掠卖为奴婢。所以,在中原王朝内部动乱之际,游牧民族起兵反晋。最后推翻晋朝,在北方建立起许多的政权,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在十六国和北朝前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由开始的尖锐对抗,逐步走向相互适应、相互尊重,这和少数民族与汉人共同反对压迫(如“六镇起义”)、少数民族上层有识之士的汉化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之间通婚和同化等有不可忽视的联系。
施建中教授介绍说,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流、合作、通婚的状况严格来说应该叫“中华各民族的重新组合”。文化是区分不同民族的关键属性,而血统相对次要。当时的胡人血统,使当时中国人的体质出现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所谓的“新汉族”。
在互动环节,施建中教授就“两晋南北朝在社会发展中最大的贡献”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说:到南北朝后期,传统的世族受到沉重打击,五世纪初,世族已经逐步走向衰落;民族矛盾缓和,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本次讲座是“天涯讲坛”第28讲,“天涯讲坛”由三亚市社科联和学校宣传部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陈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