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文明与青山绿水共行

28.11.2018  10:01

  冒着冬日的朦胧烟雨,从营根县城出发,沿着满目青翠的山间公路蜿蜒而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大边村、朝参村、什寒村、番响村、猫尾村、新民村、合老村、番道村……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处处生机盎然。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琼中将规划科学布局美、完善配套功能美、生态人居环境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等“五美”建设作为抓手,近年来共整合资金5.7亿元,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富美乡村示范点210个,成功创建544个文明生态村,达到自然村全覆盖。

  当越来越多的乡村朝着城市的模本建设,琼中却一丝不苟地循着村庄原有的肌理与文化,引进现代设施和功能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现着乡风传承、生态宜居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美融合,也让广大农民从中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1

  村庄脱去“老旧外衣”,完善配套,改善环境

  11月25日,笔者驱车从琼乐高速下来转过一弯,一排排蓝顶白墙、错落有致的船型屋顶闯入视野。被大山环抱着的营根镇朝参村,工人们正在有序地推进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起几年前的朝参村,已在琼中工作20多年的县人大法工委驻村帮扶干部林益进连连摆手:“10年前我来村里开展工作时,满地都是牛粪、黄泥,只能拎着裤脚踮着脚走。

  昔日的农村大多是“破旧瓦屋,泥土坑洼;建房无章,你占我挤;有屋无路,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粪臭熏天”。环境逼迫青壮年离开村庄到城市里“讨生活”,留下老人们苦守,村庄看上去毫无生气。

  如何让村庄“”起来?成了县委、县政府干部们心中的一道“”。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琼中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全面推进、配套建设、突出特色、持续提升”的工作理念,把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结合起来,统筹协调推进危房改造、“五网”建设、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让数百个自然村脱去老旧外衣。

  穿过一路满目青翠层层铺染的村道,黎族风情浓郁的农家别墅一溜排开,炊烟在高高低低的屋顶袅袅升起……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引进现代设施和功能的同时,又尊重着村庄的自然环境和原始形态。在琼中,越来越多类似合老村的村庄人气、生气正在重聚。

  故事1:老来之福

  68岁的红毛镇草南村合老村民小组村民王有德惬意地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聊起村庄变化,王有德记起了一年前一个烈日当空的午后。

  由于琼乐高速公路(红毛段)规划线路从合老一村小组穿过,同时考虑到合老村原址处于昌化江源头的生态保护区,琼中县委、县政府对该村44户165人(其中贫困户17户57人)采取集中安置的模式迁移至新安置点,即如今的合老新村。

  那个午后,村民们聚在距老村一公里远的新村摇号分房,王有德抽到一间面朝青山的新房。轻轻推开新家大门,用手来回摩挲着崭新的防盗门门柄,他却迟迟迈不开腿,“在低矮瓦房里住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还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

  故事2:上当的鸭子

  沿海榆中线往五指山方向驶去,途经红毛镇金屏村时,人们总会被路边的大幅文化墙长卷所吸引。

  “这些墙画全是手工绘制的,从房屋、劳作工具等方面讲述了金屏村从前到现在的生产生活变迁,名副其实的‘手工’村啊。”顺着金屏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大军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白墙上用颜料勾勒出当地的特色产业,槟榔、琼中绿橙、五脚猪、琼中山鸡、野蜂蜜等一一徐徐铺开,一幅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交汇的富美乡村新画卷跃然眼前。

  村道上偶有几只番鸭在寻觅食物,扭着尾巴一摇一摆地直奔墙画,对着墙画上的青草便是一顿猛啄,惹得旁边的村民一阵哄笑,“别看是手工画的,逼真着哩,鸭子都上当了!

  2

  “拎包入住”好时尚,规划科学,产业可持续

  铺满稻草的船型屋顶,白墙点缀着黎族图腾,棕红色的栏杆连成一线,门前庭院花草随风而动,宛如进入一条风情浓郁的黎族观光街道。“你看,我们这是精装修的房子嘞!”红毛镇南美村脱贫户王金梅本月初刚刚入住新房,笑言也体验了一把城里人“拎包入住”的时髦感。

  而在一年多前,镇干部和帮扶干部带着设计图纸来村里征求村民意见,看着图上那又高又漂亮的新楼房、商业街、停车场、球场时,王金梅对帮扶干部口中的“统一规划”半信半疑。

  在焦急等待和满怀期待中,村民们隔三差五便往工地上跑,眼看着老房被推倒,道路被填平,一砖一瓦慢慢堆砌成图纸上房屋的模样。历时一年近两个月,累计投入3124万元,直到南美村59套两层民房建设完成,村民们领到新屋的钥匙,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村里天翻地覆的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类似于南美村的嬗变,在琼中并不鲜见。以科学规划为前提,琼中结合全域旅游和产业小镇建设,突出黎苗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大主题,实施“一控、二守、三坚持”举措,对全县100个行政村庄进行景区化、功能化、现代化、民族化的打造。

  在提升农村生态人居品质的同时,琼中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高山、净土、生态”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工程”,正引导村民走出一条“政策推动、创新驱动、能人带动、三产联动、资金撬动、教育引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新路。

  故事3:盖起“益智”楼

  红毛镇黎凑村脱贫户王国旗家中的林地,大部分被划分进了生态林。而当前两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自家的生态林里种下10亩益智时,这才真正领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益智价格近年来一路走高,干果最高能卖到34元/斤呢!”去年,王国旗一家光益智收入便有一万多元,这也让他顺利脱下贫困帽。

  同村的脱贫户朱兴标,更是靠着卖益智果、益智蜜建起新房。“现在我家的益智已经发展到30亩了,蜂蜜的销量也很好。”掰着指头算起“生态脱贫账”,朱兴标笑言自己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为激发贫困对象发展内生动力,琼中今年还创新出台以奖代补政策,设置发展生产奖补、发展主导产业奖补、外出务工奖补、主动脱贫奖补、技能提升奖补和脱贫之星奖补等六项奖补措施。其中,贫困对象大力发展橡胶、槟榔、益智、桑蚕等主导生态产业的,将给予一次性奖补,例如出售益智至备案收购商的奖补0.5元/斤干果。

  故事4:种橡胶有保险

  过去传统橡胶是许多山区百姓的“金饭碗”,但近几年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让很多胶农陷入“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境地。

  营根镇新市村胶农王大芳家有31亩坡地,从250株橡胶发展到600株左右,于2016年成功脱贫。眼看日子一天天变好,橡胶价格却越来越低,这也让她惆怅不已。“以前半夜起床去割胶,总能遇到很多熟人,后来在橡胶林碰到人都难咯!

  不久前,王大芳突然发现夜里的橡胶林又亮堂热闹起来,胶农借着头上一闪一闪的胶灯,隔着老远就能相互打招呼。让广大胶农重返胶林的秘诀,是琼中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天然橡胶价格保险”。而今,琼中已有7088户胶农参加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承保橡胶12.63万亩,保费341万元,保险金额达2841.62万元。

  家里种植有22亩橡胶的营根镇加迈村低保户何大进成了受益人之一。“家里就2个劳动力,我们年纪大了,还要顾及其他产业,原先胶价不好,橡胶都浪费了。”自从橡胶有了理赔保障,何大进还打算请人过来帮忙割胶,按照他家的割胶量,这个月至少能领到500多元的理赔款。

  3

  “面子”漂亮“里子”厚实,

  乡风文明,和谐生态

  “书屋里有农业技术书、养殖教学书等,每天都有村民来找书看。”湾岭镇鸭坡村党支部书记黄弟介绍,自从鸭坡村建起全省第一个共享书屋后,不仅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修养,还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成为当之无愧的琼中网红打卡点。

  除了“农村文化墙”与“农村书屋”,提振乡野“精气神”更可以寓教于乐。

  内外兼修的文明生态村,不仅要“面子”漂亮,更要“里子”厚实。而文明乡风与民族文化,正是一座座村庄的里子。在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琼中深入挖掘黎苗风情、人文历史等元素,充分利用农民房屋外墙、挡土墙等地,发动当地农民、农村文化人、乡镇文化站及其他民间组织共同打造“农村文化墙”,正形成一道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村庄美了,村民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村民外出干活,都不需要关大门,不担心有人会进去偷东西。如果谁家丢了东西,村民们都会主动帮忙找回来。”湾岭镇大边村村民王文发说,村里经常会迎来参观的人,村民们都很热情好客,把家里的卫生间开放给游客使用。

  此外,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琼中充分发挥当地黎苗群众喜欢唱歌跳舞,民间传统艺术丰富的优势,建设60个民族文化示范村,让农村基层文化队伍迅速壮大的同时,寻找“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黎苗特色游”的契合点,也正促进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目前,琼中已建成116个乡村大舞台、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0个行政村组织活动场所、102个村小组文化室,设置农村书屋100个,基本实现了富美乡村示范点全覆盖,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故事5:为了更好的红色旅游

  从白沙起义纪念园出发,往东侧拐入蜿蜒的山路,待到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后,便来到红毛镇番响村——这里是黎族革命先烈王国兴的家乡。

  “村里出了好多烈士,我们更要好好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建设好家乡。”指着家门口悬挂着的“创建卫生乡镇,争当文明村民”责任牌,番响村脱贫户王章赛直言村庄的环境卫生是全村村民的责任,要想家乡美,就得维护好村里的卫生、秩序与绿化。

  站在山坡放眼望去,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篮球场等设施掩映在群山之下,国兴文化广场、乡村公园、王国兴展览馆、王国兴故居串成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故事6:乡村大舞台促家庭和睦

  “妹啊,快来捡,装满你的腰篓(黎语歌词大意)……”沉寂了一整天后,一首黎族民歌《拾螺歌》曲调欢快地响彻山谷,中平镇深湴村终于随着准点敲响的锣鼓热闹起来。

  这是村里的深湴文化演艺队正在练习的新曲目。每天干完农活后,村里的男女老少们最爱干的便是聚在一起琢磨唱唱跳跳的事儿。“有些是夫妻一起来跳,有的则是母女齐上阵。”村民们笑言,自从加入了文艺队,感觉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睦了。比如两口子吵架了,一起去跳个舞,回家时气也消了。

  深湴村丰富的“夜生活”,是琼中“乡村大舞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本版策划/秦海灵 撰稿/陈欢欢 李梦瑶 王洁)

编辑: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