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什么样,多信生活少信互联网
山东招远邪教徒打人致死案件,警方发布的所有信息都受到一些网上舆论力量的质疑。
警察近日又被置于热点事件的风口浪尖上。山东招远邪教徒打人致死案件,警方发布的所有信息都受到一些网上舆论力量的质疑。此外警察在犯案现场开枪的几个案例也被一些人斥为“滥用枪支”。山西汾阳青年曹军去年从警局坠楼案,涉案派出所副所长将于近日受审,这本是依法治警之举,却引来对警察又一轮的负面评论。
如果单看近来互联网上与警察有关的消息和评论,还有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国的警察队伍很像是高度不负责任、而且飞扬跋扈的乌合之众,他们完全站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对立面。
这显然不是真的。中国的警察队伍固然不完美,尚存不少问题,也有个别的害群之马,但这支力量为中国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压倒性的主流事实。千万别让互联网时代的这些舆论事件把我们搞晕,误以为那些难分真假且沸沸扬扬的涉警纠纷就代表了那支庞大队伍的全局。
在保持对具体问题追究的同时,让我们也经常回归常识和生活中最直观的感受。看到警察,开车时我们是否会不自觉地更规矩些,夜晚时是否会感觉更安全、踏实些?我们在社区里、在广场上遇见的那些警察,同个别刑讯逼供者、草菅人命者对得上号吗?
那样的害群之马,以百万计的中国警察队伍里肯定有,但更肯定的是,他们是完全意义上的“极少数”人。中国警察队伍出这类人的概率,大概不会比其他别的什么行业更高。
有一个数字颇具信息量:中国警察每年因公殉职约500人,这是一个中国和平时代死亡率最高的公职人员群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抱怨工资低、累,其实警察可能最有资格在工作的“性价比”上发牢骚。全国警察人数严重不足,他们节假日要上街,不得休息,他们承担着为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提供公共安全和基本服务,他们的工资待遇同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
舆论如今“盯上了”警察,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是有原因和道理的。警察差不多是政府日常接触百姓的最末端,警察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政府”,就是“公权力”。警察不仅要把具体事情做好,他们还承载着基层社会对政府的整体态度。人们对政府有什么不满,发泄到警察身上最方便。要知道政府在中国社会里承担着“无限责任”,它大概包括要让人们“出出气”。
有两个事实需要强调,一个是中国警察还做不到老百姓要求的那般完美,一个是他们受到巨大压力,在想方设法那样做。中国的警察编制太少,各地拥有与正规警察数量大体相当的辅警,这一现实复杂性受到警方内部的高度重视。但全面提高警察和辅警的素质,这当中的艰巨性与中国治理全面现代化的难处,差不多是一回事。
警察必须能够承受各种鞭策乃至非议,它们是中国警察队伍不断向好的动力之一。不要指望舆论面对警察时会显示出特别的“理性”,政府主动适应舆论的多元局面,与“改善舆论”的努力同样重要。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既生活在每天百万计的警察上街维护秩序并提供服务的现实中,也生活在舆论中。我们既要能发现警察的具体不足,强烈要求改进,也要能看到中国作为超大型社会保持总体良好治安状态的一份幸运。中国警察到底有“多好”或者“多不好”,我们需要有一份超越互联网上众声喧哗的独立判断力。
中国永远需要有人质疑警察,甚至“骂”警察,舆论就是舆论。但只有公众的清醒和理解力,能够把那些尖锐的东西置于社会的应有位置。公众的成熟是多元化形成建设性的源泉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