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大咖”海南说鸟

16.10.2017  16:17

  文\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这是一场“放飞自我”的讲座。

  日前,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与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在海口联合举办了一场讲座,只讲和鸟有关的故事。故事从候鸟开始,最后以“号召大家一起去找鸟”结束。

  讲座上,来自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的委员、成都观鸟会的理事长沈尤,还有生态学博士、网红微信号“鸦雀有声”的主编朱磊等“大咖”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鸟人说”,他们三句不离鸟,有趣有干货。

  候鸟是大自然信使

  沈尤从事观鸟推广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他一出场,就明显带着资深“鸟人”的气质:上衣深绿色,一双户外鞋,俨然一副刚从野外观鸟回来的模样。

  实际上,他在讲座开始前不久刚下飞机,抵达海口,并非是从野外观鸟现场直达讲座现场。之所以一身衣服颜色“低调”,是因为这是观鸟人的习惯——总是尽可能避免穿着鲜艳抢眼的服装,减少对鸟类的惊扰。

  虽然掐着时间赶飞机赶讲座,但观起鸟来,沈尤却从不赶时间。

  “候鸟是大自然的信使,它们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告诉我们季节的变换、气候的变化等等。鸟在古代就是很重要的被观察对象。”沈尤说。而破译这些信息密码,需要多方面长期积累观鸟数据,火急火燎地赶时间可不行。

  上回沈尤到海南,对新盈国家湿地公园里的鸟类印象深刻。

  “到新盈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在这两年稳中有升,而且还有珍贵的勺嘴鹬,这是很让人兴奋的事。”沈尤说。

  对于新盈而言,黑脸琵鹭和勺嘴鹬都是候鸟,这片湿地为不少候鸟迁徙途中提供重要的驿站。

  但鸟儿们为什么要迁徙?是如何选择停留地点的?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

  乍听上去,这真像一系列难解的哲学问题。但别担心,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沈尤解释,鸟儿对落脚点的选择一般会受以下因素影响:气候条件;多样性而稳定充足的食物来源条件;良好的迁徙经停或越冬条件;良好的营巢繁殖条件;人类干扰的可接受范围;随机扩散;以及原栖息地变化导致的替代选择等。

  在沈尤看来,透过从远方而来的鸟,不仅可以探究迁徙的奥秘,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看到身边近旁、习惯忽略掉的信息。

   用智慧爱鸟

  “以前受技术限制,我们无法获知候鸟们的行踪,现在可以借助脚环、颈环、翅环等环志和卫星定位仪等设备,来记录鸟儿飞行路线。”沈尤举例说,如一只小小的雨燕,它可以从北半球的北京一路飞到南半球的南非,迁徙全长超过2.6万公里,令人不可思议。

  今年年初,海南越冬水鸟调查结果显示,在海南岛沿海的50个水鸟栖息地共记录到51种、8961只水鸟,种类和数量均以鸻鹬类居多,鹭鸟类次之。

  我省这项越冬水鸟调查已连续进行了14个年头,很多候鸟带来的信息“密码”就在一年年的统计数据中。

  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越冬水鸟调查主力卢刚介绍说,鸟类对环境的变迁极为敏感,调查员们所积累的调查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南环境越来越好的变化情况。

  鸟有鸟的生存规律,爱鸟自然要讲鸟的道理。

  在讲座上,朱磊博士分享了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生物学,他结合例子说明,物种的引入,新种群的建立,有其严格的科学规范。并非靠一腔热情就能完成。

  爱鸟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即尊重鸟儿们的生存规律。

  听完讲座后,“鸟友”楚楚在海南观鸟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听讲记录,记下朱磊的分享:“一方面,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参与到这个物种保护中去,另一方面就是要突破我们这个圈层,不要总是自己和自己玩、自己人和自己人玩,应该多做一些普及,带动身边的人。

  “在微信群里,有时会有小伙伴问我们捡到了雏鸟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如果遇到掉在地上的雏鸟,比较好的办法是不要把它们捡回家,除非它身边有车流或猫狗等动物威胁生命。”在讲座现场,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负责人高高补充说道,因为雏鸟周围一般都会有成鸟的陪伴,成鸟会用自己的办法“”雏鸟。有时我们不恰当的“救法”,反而会造成“好心办坏事”的后果。

  一起寻找黄胸鹀

  黄胸鹀又被称为“禾花雀”,繁殖地在欧亚大陆北部,越冬地则在华南地区、东南亚及印度北部,迁徙季节会成群集结过境。

  这种鸟长得小巧玲珑,眼睛滴溜圆,胸腹披着一袭明黄色羽毛。它们一般喜欢选择在开阔原野、农耕地、草地、荒废农地和芦苇床附近生活。但由于曾被当作农业病虫害和人们进食野味的习惯,导致黄胸鹀滥捕情况持续严重, 在华南地区尤其严重。

  从统计数据看,从在全球范围内,黄胸鹀的数量在1980年至2013年间下跌了九成,其分布范围更缩减了5000公里。朱磊介绍,2000年时,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级别,到了2013年则变成了极危级别。

  因此,寻找黄胸鹀,成了国内外相关鸟类专家关注的问题。朱磊号召大家一起参加黄胸鹀的海南调查活动,“作为观鸟者, 我们可以制止非法捕杀活动,也可以共同进行监测。

  在海南,寻找黄胸鹀的踪迹确实有望收获好消息。今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在昌江就发现了数量超过500只的黄胸鹀种群,这也是该物种近年在海南数量最多的单笔记录。

  当下正是黄胸鹀和其他鹀类于秋季迁徙期(9-11月),如果有朋友幸运地遇到黄胸鹀,可以记录下日期、地点 (GPS)、数量、戴环志的黄胸鹀 (描述和照片)等信息,在今年11月30日前把记录信息发送到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一起关注这群小小鸟。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