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环高铁参建人数创海南之最 工人中不乏“90后”
据海南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完全统计,西环铁在施工现场的建设者约有8万余人,加上电力等相关部门以及拆迁安置、道路基础等工作人员,至少有10万人奋战在西环铁沿线。这就意味着,西环高铁平均每公里路段上,就有约290人在工作。
无论多么复杂的建设环境,都无法阻挡一支“铁军”在345公里的西环高铁线上挺进!中铁4局集团、7局集团、11局集团、14局集团、21局集团,中国建筑股份公司……他们以海南西环铁项目为核心抽调了各地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具有“铁军水平”的队伍,全天连续不间断地奋战,再奋战。
5月20日下午,海南各地气温“高烧不退”,在中铁4局负责的昌江县内珠碧江大桥施工段,来自河南的小伙子彭路阳站在20米高的桥墩顶部,迎着热辣辣的太阳捆绑钢筋。绑钢筋是铁路建设中自制桥墩时进行混凝土浇筑前的最关键一步,没有自动机械,历来都要靠人工完成,彭路阳和其他4个工友组成一组,加班加点没歇息,这一天的工活,路阳是从清晨6点钟干起的。
“天气闷热,身体脱水,这是大家面临着的最严峻的考验。”中铁4局珠碧江大桥段项目经理曹巢锋说。工地现场,曹巢锋自己那一身制服从上到下也都被汗水浸透了。
作为海南省基础设施项目中又一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的工程,西环铁全线345公里,工期仅有2年零3个月,与东环铁建设相比战线加长工期却更短。西环铁去年9月启动后,至今已全面展开线上施工,其累计已完成的四分之一的总投资量,是在高强度劳动力投入的保障下得以完成的。
省政协副主席、省跨海办(铁路办)主任赵莉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支具有铁军水平的“国家队”曾经在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功勋卓越,他们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钢铁般的坚韧意志和准军事化管理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这支队伍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气质,也正因为有了这支“铁军”,西环铁项目才有了强大的力量支撑,在艰难条件下得以科学、快速、高水准地向前推进。
严格的施工规程尖端的科技水平舍命的干事精神
浩浩西环路 铮铮铁骨情
“我们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没有什么值得炫耀。”这是记者连日来走近西环高铁建设者,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345公里长的西环铁路沿线上有一支“铁军”,他们中有设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监理师,也有最普通的一线技术工、泥瓦工、搬运工、机械操作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过包括青藏铁路在内的国内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会战,有着丰富的建设经验和顽强的战斗力,这支“铁军”的人数随着建设的纵深推进而稍有波动,各战线汇总人数接近10万人。
一首赞美铁路建设者的歌听来让人眼眶发红,“山也青青,水也青青,一股春潮打湿眼睛,怎能忘父母的期盼、妻子的叮咛,还有女儿那会说话的大眼睛……”
5月19日,骄阳下,越野车在绿野间奔骋,载着我们从西环铁2标段指挥部前往皮波河特大桥和颜春岭施工隧道,一路上,参加过青藏线建设的周普华、熊宁等放声歌唱,西北汉子的豪爽从不掩藏。
数日来我们一路西行,中铁4局、7局、14局、21局……走近这支投身西环建设的“铁军”,他们在酷热难捱的气候条件下如火如荼开展建设,有科学精密的施工,有严格执行的规程,有尖端信息化作为保证,但最令人动容的,是骨子里透露出的舍命干事的精神,他们让我们相信并深刻记住了,什么叫“铁军水平”。
攻坚
皮波河特大桥去年12月开工,钻孔桩534个,目前完成421个,80%的桩基完工了。
如果不是很心细,没人会知道中铁21局新建西环铁路XHZQ-2标段项目经理部周普华的双腿,是走不了远路的。严重的胯骨滑膜炎,偷偷带着块小方被,天热也怕凉,周普华捂住大腿,奔在工地。
澄迈段高铁要跨过皮波河大桥,大桥段长1848米,铁路从河流上过,需要解决沼泽地无法下桩,避过高压线、输油管线等许多复杂问题,更为棘手的是地质条件,五级围岩,地层软而碎,给施工带来极大难度,稍有不慎的后果就是塌方。
2标段4分部项目工区经理宋兵现场指挥着,工人们拼装起一座35米长的军用便桥,让重型车运输避开农田,松软的土质就下套箱防护,一个套箱需要工人耗上一星期才能完成,大家顶着烈日开工。
“皮波河特大桥去年12月开工,钻孔桩534个,目前完成了421个,80%的桩基完工了,桥墩台完成31座,达到了设计量的54%,墩身完成21座,达设计量的34%。”宋兵如数家珍。
在昌江珠碧江特大桥段,2个月前,标段总工程师杨玉龙遇到了一个“疑难杂症”让他措手不及,大桥离出海口仅6公里,海水潮汐侵蚀度远远超过控制范围,对经历过那么多跨桥铁路建设的老杨来说还是第一次遇到。
普通混凝土达不到质量要求,怎么办?总经济师姬明杰回忆,4局紧急请来铁道研究院专家到现场,重新研制该标段施工工法和方案,新方案在短短2个月后出炉,“珠碧江特大桥混凝土的特殊配比,让我们破解了一道过去不曾有过的难题。”中铁4局新建西环铁路XHZQ-4标段项目经理部工委副书记关世东说。
夜战
白天高温炙烤下,钢筋烫手无法操作,工人们只能放弃休息时间,在夜里大会战。
5月19日晚,位于海头镇的儋州制梁场灯火通明,占地200多亩的制梁工地现场,100多名工人展开了一场“夜战”。
“白天的高温下,钢筋到了烫手的程度,工人无法操作,只能放弃休息时间,在夜里大会战。”制梁场党委书记李毅说。
深夜,我们被这样的场面震撼了:在制梁区,数十名工人齐开工,争分夺秒捆绑钢筋,立起模具;另一头,工人们指挥着吊机吊起装满混凝土的料斗,倾倒在长32.6米、宽2.7米的桥墩模具里,每3个半小时浇筑好一个桥墩,再经10小时晾干后由吊桥调至存梁区储放。
在夜战队伍中,记者发现不少工人是“90后”。来自重庆的绑筋工人鄢浩今年20岁,已有2年多从业经验了,“铁路的高标准决定了对工人熟练程度的高要求,所以我们得让自己更熟练,别无他法。”没说上几句,鄢浩就埋头继续赶工了。
极限
工人彭路阳在裤子两侧膝盖部位划出两道长长的口子,就为了让风吹进来,凉快些。
颜春岭隧道号称西环铁300余公里战线上建设难度最高隧道,埋层浅,围岩等级低,岩层细碎。
记者从隧道出口进入,尽管鼓风机开动,但甬道依然粉尘气浓重,而因为土层是火山岩的缘故,隧道内的温度比外头的还要高,进去没到五分钟,汗流浃背,闷得人的太阳穴鼓跳着疼。
“习惯就好,建哪个隧道不是要经历这过程?只要把工程干好,咋样都值了。”半年多来,高热和粉尘在福建工人老林的眼里显然并不算什么。
在珠碧江江上桥墩20米高墩顶实施高空作业的彭路阳,把被骄阳炙烤当成极为平常的事。应对这种对身体的考验,冯路阳还有自己的“套数”,记者见到他时,发现他的裤子两侧膝盖部位被划出了两道长长的口子,他笑着对记者说,“我故意割开的,风能吹进来,凉快些。”
望着那些脸上挂满汗珠,背心湿得可以拧出水的年轻人,已50多岁的贵州工友范正贵说,“我们工地上这些‘80后’、‘90后’吃得起苦,不比当年的铁道兵差。”
西环铁2标段工地综合管理的小伙子熊宁,今天已是第六年没有回家过年,这个从4岁起就可以自己坐火车上下学的娃娃,继承了当过铁路工人的老父亲的秉性,2001年开始参加青藏线、精伊霍铁路、成渝二线、济广线直至来海南参加西环铁战役。6点钟起床列队点名,7点钟开“早班会”,不到8点下工地,傍晚时归。
熊宁平凡的一天,正是当前数以十万计的西环建设者的生活写照。
最庞大的参建人数
西环铁路建设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而有波动,目前在一线奋战的工人约有8万人,而如果包括征地、迁改后方参与人员在内,人数总计将达到10万人。这一人数在海南建省以来交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达到了最大规模。
铁路作为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产业,海南东环高铁建设高峰时,共计有5.5万人参与建设。
本报记者 易宗平 特约记者 谢振安
戴着一副细边眼镜,说话时把语调压得低低的,落座时把腿并得紧紧的。可就是这样一个略显拘谨的“文弱书生”,却挑起了“大梁”——负责儋州市光村镇西环高铁银滩站制造横梁的工作。
他的名字叫刘科,1979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现为中铁七局集团兴建海南西环铁路3标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经理。
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交通土建专业的刘科,2001年以来,曾参与过多个铁路项目重点工程建设。
“去年9月份到海南,过年也没有回家,但这是很寻常的事情,工程建设者都是这样,一旦进驻工地就得坚持到竣工那一天。”刘科平静地说。
刘科介绍,银滩站制梁场承担着制造2064片横梁的任务,平时有300多人作业,高峰期达到500人。由于梁体混凝土要求温度不能太高,因此白天主要做钢绞线张拉、钢筋绑扎安装等准备工作,正式制梁一般选在夜间进行。
一个月前,刘科与儿子通电话时,儿子说想要一个新陀螺。一直把这事挂在心头的刘科,过了好几天才在凌晨两点钟挤出时间,在网上选购了一个新陀螺。“爸爸,你给我买的陀螺很棒!”相隔千里不能见面,但耳边每每回响起儿子在电话里的那句话,刘科感到幸福满满。不过,刘科觉得更多的是愧疚,因为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却帮不上手,因为父亲不慎摔伤了却没法端汤递药。
充满柔情的刘科,在工作上却有一股铮铮铁骨般的拼劲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他与工人一道,不但加班加点、通宵作业赶进度,而且到50公里外的海头镇运回上好砂料确保质量。
『80后』夫妻携手攻坚
李稳,今年32岁,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西环高铁第五标段总工程师。为了采访他,约了几次,都是因为时间太忙,未能采访到。今天他终于能抽出些时间接受采访,但是记者赶到工地时,他还在开会。
接待记者的是李稳的爱人谢瑶。“李稳和我是大学同学,2004年毕业一直在从事道路桥梁建设,去年9月份来到海南建设西环后,几乎一天都没休息过,工程太紧张了。”谢瑶讲到。
这对80后的小夫妻,年龄小,但是资历却很深。在来海南之前,李稳和谢瑶参加忠垫高速公路、广深港客运专线、新建云桂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尤其是在广深港客运专线项目,夫妻二人带领公司技术人员成功攻克“深水桩基础施工”、等施工难点技术,21座连续梁T构顺利合拢零事故。
临近下午六时,记者在工地上找到了李稳,虽然衣服穿着整齐,但是整个鞋子上全部是灰土,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作为总工程师,李稳天天和工人坚守在一线。
技术工作方面,夫妻搭档成功解决了东方地区厚沙层地质旋挖钻机快速成孔问题,提高了施工质量,避免了反复施工,抑制孔壁坍塌达到95%。
针对制约桩基施工进度的钢筋笼生产问题,他们率先在西环铁路引进钢筋笼自动生产成型机,仅1套钢筋笼成型机每天的生产量就相当于过去两个大型传统人工制作钢筋加工场,实现了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益的双丰收。
人员来自省份:
甘肃、陕西、青海、四川、
湖北、福建、湖南等
在这支“铁军”中,大量建设者参与过国内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外的安哥拉卢安达铁路,国内的青藏铁路、腊日铁路、大秦铁路、宝成铁路、成渝铁路、宜万铁路、精伊霍铁路、杭州湾大桥、深圳湾大桥以及众多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人员来自单位:
1、设计单位:中铁二院
2、施工单位:中铁7局集团,中铁21局集团,中铁4局集团,中铁14局集团,中国建筑股份公司,中铁11局集团,广西三维公司。
3、监理单位: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公司,华南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北京铁城建设监理公司,甘肃铁科建设工程咨询公司,铁四院(湖北)工程监理咨询公司,郑州中原铁道建设工程监理公司等。
“铁军”西进气如虹
一路西行,铁军驰骋,气势如虹。
走近西环高铁建设工地的铁军,无论个体抑或群像,都彰显出一种战天斗地的豪迈,只争朝夕的追求,严谨细致的态度。
铁军白加黑。西环高铁全线,成千上万名建设者,主动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奋战。
铁军亦柔情。西环高铁的不少建设者来自其他省份,许多人从去年9月入驻工地以来,就再也没有离开,更别说回乡探亲。他们把对妻儿的无限思念之情,把对父母的无限敬爱之情,化作工作的激情。
铁军更阳刚。正如省政协副主席、省跨海办主任赵莉莎对西环高铁建设者的评价:“这支队伍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战斗力,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硬仗!”在坚持克服台风、暴雨、酷暑等不利因素过程中,铁军的阳刚之气,洋溢着自信、勇敢、坚强。
铁军重担当。既讲求进度,更注重质量。比如,儋州光村镇银滩站制梁场,为了把住工程质量关,宁愿舍近求远,到50公里开外的海头镇运回上好砂料。小小砂粒,体现的却是对优质工程的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随着西环高铁工程的加快推进,不仅仅贯通海南西部交通和产业的大动脉,而且使全岛在整体框架内实现全域协调发展。届时,我们还应铭记今日铁军付出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