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记者特区行| 三亚南繁水稻科技和传统文化引点赞
“海峡两岸记者特区行”采访活动来到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保亭槟榔谷
南繁水稻科技和传统文化引点赞
今天“海峡两岸记者特区行”的媒体朋友们采访了独具海南特色的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和保亭槟榔谷,从黎族苗族文化到水稻种植文明,从古老的黎锦到现代的南繁科技,记者们纷纷点赞“海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科技发展”。
水稻国家公园感受南繁科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呼吸着每立方厘米含有2万多个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闻着散播广大田野的各种花卉的芳香,听着数百只造型逼真的“恐龙”的吼声,两岸记者今天下午走进了三亚市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
2016年12月,袁隆平院士选定在公园内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亚南繁综合实验基地,再加上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水稻科研基地的落户,500多个水稻品种成为公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2018年1月,集农业观光、水稻科研、稻作文化、科普教育、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水稻国家公园开门营业,迄今入园游客超过20万人。
“水稻公园是三亚市最大的农旅融合主题旅游区。我们围绕水稻做细、做强,‘恐龙+水稻’就是一个创意佳作。”面对着两岸媒体的联合采访,水稻国家公园总经理代国夫介绍说,水稻公园从农业角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从旅游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树立了一个独特的农旅融合休闲品牌,让三亚自然美景中有了难得的一缕“稻香”。
“这里很不错,可以建设成为面向全球展示水稻科研、科普和文化的窗口。”台湾《远望》杂志记者简皓瑜说,水稻国家公园展示了先进的水稻科技的发展。
代国夫还对记者们介绍说,该园区的恐龙科普基地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全,全国历年出土的277种323只恐龙造型汇集于水稻公园,是中国恐龙户外博览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二是少,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全部恐龙造型安放在田埂沟渠,323只恐龙总占地面积不到一亩;三是新,让科普走出殿堂,走进大众生活,寓教于乐,是科普教育贴近大众的创新发展。
槟榔谷体验黎族苗族文化
远处烟雨蒙蒙,近处郁郁葱葱,行走在槟榔谷的雨林美景中,两岸记者先后参观了景区无纺馆、麻纺馆等四大主题展馆。“波隆”、“波隆”,漫步在传统文化长廊,听着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大家纷纷用刚学会的黎族语言和当地黎族居民热情地互致问候。进入龙被馆后,记者们更感受到黎锦的神奇魅力,纷纷发问道:“龙被的工艺与黎锦的制作工艺相同吗?”“现在还有人会制作龙被吗?”……
景区的老阿婆们是大家拍照合影的焦点,还有她们手中传承着记忆的踞腰织机,吸引着众多照相机的镜头。不少媒体朋友围聚在老人身边,仔细观看黎锦的纹路和图案,为黎族阿婆精湛的手工技艺所折服。
“黎锦的展示说明槟榔谷景区的文化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传承了黎族苗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台湾《观察》杂志记者李中邦颇有感触地说。
大型实景民族歌舞剧《槟榔·古韵》活泼欢快、乡土气息浓厚的演出场景,让来访嘉宾笑声不断、掌声频频,瞬间点燃了观众的欢呼声。一支舂米舞,怡然自得的动物明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一曲“苗·捏”,阿哥阿妹真挚有趣的演艺让大家捧腹大笑;还有喷火、帕曼情歌对唱、织黎锦、打柴舞等节目让现场观众完全融入到震撼十足的歌舞中。原生态的“视听盛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这场文化演出非常精彩!”无线卫星电视台记者陈致宇的话具有代表性。记者们觉得这场演出浓缩了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精华,形象生动,丰富的民俗内涵吸引人心。(本报三亚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