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与散文诗一起 走过五十年
记者 彭桐 特约记者 佘正斌 文/图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日前出版的《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是从诗人蔡旭50年创作的3000余章散文诗中筛选出来的一本新的散文诗选本。该诗选分为十一章,用260余篇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吟唱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情与爱,记录了诗人从一位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子到“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的成长历程,是其50年散文诗创作的一次总结。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文字精炼,风格独特,体现出了诗人的“散文为体诗为魂”的散文诗写作特色。
生命在坚守中长途跋涉
年近七旬的散文诗人蔡旭,尽管退休多年,但他仍然长期勤奋不辍,孜孜不倦,一直坚持着散文诗创作,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散文诗的“虔诚者”。他称自己是“退休的报人,不退休的散文诗人”(蔡旭退休前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一直从事新闻工作)。
其实,蔡旭的散文诗创作最早开始于196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读大二的时候,他的散文诗处女作《春节短歌》(三章)发表在《文汇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50年来,他先后创作散文诗约3000章,出版《彩色的明信片》、《顺流而下》、《简单的生活》等25本散文诗集,另外,还创作散文集4部,短论集4部,可以说著作等身。
半个世纪以来,散文诗对于诗人蔡旭而言,不仅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和五脏,进入了他的思想和灵魂,是他生命赖以生存的生命宗教和生命哲学。
一路走来,蔡旭始终长途跋涉在散文诗创作的大道上。纵观蔡旭50年的创作历程发现,诗人的散文诗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神州大地,蔡旭诗情勃发,如决堤的洪水,冲破了“文革”的桎梏,这段时间,他迎来了第一次创作高潮——《工人日报》给予大力支持,《桂林日报》为他开了8年专栏;第二阶段是1988年随着《海口晚报》的创刊,海南的椰风海韵与建设热潮给诗人的散文诗创作提供了“天然氧吧”和创作灵感,1990年蔡旭主持创建了海南散文诗学会,同年当选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第三阶段,从2007年底开始,蔡旭从报社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写作,他的散文诗创作迎来了又一次高潮。
用散文诗展现海南之美
从近些年海南的散文诗发展情况看,蔡旭是一个绕不开的“重镇”。他不仅主持创建了海南散文诗学会,而且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海南散文诗学会大力开展了各种采风和交流活动,促进了海南散文诗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散文诗人,更为突出的是,诗人深入生活,用散文诗之美向世人展现了海南的美。
蔡旭笔下的“海南之美”是一种生活之美的展现。这里的黎苗风情、辽阔海域、清新空气、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特区风貌、丰富物产等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自然作为“中华民族四季花园,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海南,给散文诗创作灵感、抒发情感和素材来源也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亦如诗人蔡旭自己所言:“海南之美,最适合用散文诗来表达,海南岛之美与散文诗之美的结合,属于天作之合,美好姻缘。”其实,早在1992年蔡旭就在《中国散文诗大系·海南卷》“编后记”中强调指出:“海南是出散文诗的名片”。
除了早期的作品外,蔡旭来海南以后的大多数的散文诗作品都带有海南的“印记”。他的多部散文诗集都以海南具有代表性的物什来命名的,如《椰城思绪》、《椰岛踏歌行》、《伴随着椰风轻唱》等。在他的作品中,有的直接书写海南的自然风光,有的以生活在海南的人为素材,有的写海南的历史文化……海南的美在他的作品中如小媳妇一样半掩琵琶半遮面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正能量和美的享受。
在蔡旭的诗作中,一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气息被诗人简洁老练的笔力雕刻得意趣环生,语境优美,意境深远。这在于他几十年散文诗创作的磨砺,更在于他不断总结和提高。
(海口网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