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曾在海南迎战疟疾 以身试药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在10月5号,北京时间17点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的现场。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首创利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成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其实,屠呦呦和海南也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得知屠呦呦获奖,海南疾控防治中心的退休员工蔡贤铮,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早在1972年,屠呦呦在海南和他一起,做过青蒿素的研究试验,此后还有长达30年的交往。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在浙江,大学毕业后就从事药学研究。当时,疟原虫对于治疗疟疾的常用药产生抗药性,大家不得不寻求治疗疟疾的新药物。通过研究,大家发现,青蒿素对于治疗疟疾有奇效。一时间,大家都在研究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受到魏晋南北朝医书《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想到高温加热可能会破坏蒿草的有效成份。于是,屠呦呦创造性的利用乙醚提取,最后发现提取物也就是青蒿素,对于鼠疟和疟原虫抑制率均达到100%。1972年,屠呦呦作为国家五二三项目工作组成员来到海南,带着她刚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疾区昌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临床观察试验。
海南省疾控中心退休员工蔡贤铮本来是广东人,1952年,他就和妻子一起被调入海南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常年临床研究疟疾。60年代,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正式启动。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五二三项目组组长时,蔡贤铮是五二三海南工作组的负责人。蔡贤铮在海南20年临床研究经验给屠呦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屠呦呦多次和蔡贤铮交流研究成果。半年后,屠呦呦回到北京,此后30多年,都通过书信保持和蔡老的来往,书信内容都是关于青蒿素以及疟疾的防治问题。
也曾在海南“523项目”工作组负责临床试验效果观察的庞学坚老人回忆,当时海南疟疾发病率高居不下,病种齐全,同时,海南黄花蒿资源丰富,开展青蒿素新药临床试验较为理想。为此,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扎根昌江半年进行临床研究。而屠呦呦在海南的时间虽然很短,她提取的青蒿素却在海南得到了药效验证,确定了她一生的研究方向,并且还逐步完善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和恶性疟疾的配方,逐步发展为青蒿素联用其他药,使疟疾的复燃率降至最低。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一定都非常骄傲。关于屠呦呦和她发现的青蒿素,大家肯定还想了解得更多一些。比如,青蒿素在对抗疟疾上,到底有怎样的成效,它的出现对世界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再通过一个短片,详细了解下。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上世纪60年代,疟疾在东南亚肆虐,当时的疟疾疟原虫对常规治疗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当时没有好的药物来治疗疟疾。70年代,美越战争中,大量患疟疾士兵因此失去生命,越南领导人为此向中国求援。国家科委等部门成立了由全国各地五百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研究疟疾防治药物,代号五二三项目。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五二三项目组组长。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一种白色晶体,将之命名为青蒿素。到1986年,青蒿素正式获得新药证书。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过去十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3个国家、其中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发病率和疟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 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全球数亿人因青蒿素而受益。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