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百姓期待成为一声叹息
要彻底清扫网吧违法这一问题颇多的“奥吉亚思的牛圈”,不仅需要文化执法部门在法治层面加大查处力度;还需要家长、学校在德治层面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形成学生、社会、家长三力齐发的立体化、常态化的净网环境
《南国都市报》记者在接到群众投诉后,到海口市龙舌坡市场二楼的一家网吧以及秀华路上的一家网络会所暗访,均发现有不少穿校服的学生在上网打游戏,而且,在那家网络会所上网,还不用登记身份证。而拨打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的举报电话,却也因为告不告知记者身份,而出现了不同的情形。(详见6月27日、28日《南国都市报》)
倾听善听群众的呼声,不仅是媒体的职责,更是职能部门发现问题、求解问题的第一信号。那么,面对公众呼吁严查一些网吧违法容留逃课的未成年人的关切诉求,为何一些文化执法人员总是和未成年人“擦肩而过”?为何调查到最后“只有两名未成年人”?为何其面对记者举报和市民举报反应速度不一?
果真如文化执法人员所称,明知网吧有未成年人但留不住证据,无法界定是否是未成年人,取证难致执法陷困境,或是的确囿于范围太大、事项太多、人车不足的执法条件?想来,在机制体制、法律法规已多次强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背景下,这些,都不过是一些机构、一些人员失位、失为甚至错位、错为的“挡箭牌”罢了。毕竟,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为何未能打造出一支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执法队伍,并与公安等部门形成高效高能的执法合力,本就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而且,这些网吧容留未成年人的“光明正大”与“习以为常”,尤其是执法人员吃透“对一次性接纳超过3名以上(含3名)未成年人的网吧,将依法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法规精神,采取的“只有两名未成年人”甚至“只有一名未成年人”的“人性化执法”,难免让坊间从执法公正的角度,有了些许担心,担心一些手握公权者与“孔方兄”们“情投意合”,担心一些执法机构与蝇营狗苟者勾肩搭背。
违法必究不能是“毛毛雨”,查纠四风也不能搞“一阵风”。就媒体曝光、追问的几则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而言,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该出手时就出手,清扫这些令人脸红冒汗、坐立不安的死角和盲区,更需要其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来一次动真碰硬的全面体检、叫真务实的顽疾诊治,让公权力的应承职责和必担义务归位。
当然,要彻底清扫网吧违法这一问题颇多的“奥吉亚思的牛圈”,不仅需要文化执法部门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对不作为说不、让乱作为受缚、对假作为打假、给慢作为提速,在法治层面加大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还需要家长、学校重视自己的同步责任,在德治层面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在“绿色网吧”的建设上,在快乐成长的引导上,少些高高在上的说教、多些平等务实的疏导,形成学生、社会、家长三力齐发的立体化、常态化的净网环境。(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