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不是奶粉安全的“保险柜”

10.09.2014  17:59

  海南省于今年5月份正式加入药店专柜销售奶粉的试点大潮,而海口不少药品超市早在去年就已抢先“试水”。近日记者走访了海口市部分首批试点药店发现,被寄予厚望的“奶粉进药店”运营情况并不乐观。

  146家“试水”药店大多经营不理想,一些奶粉2个月都难销1罐……市场对“奶粉进药店”政策并不买账早在意料之中。去年6月20日,为严把婴幼儿“口粮”安全关,国家食药监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参照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并在全国相继试点“奶粉进药店”。事实证明,此举对加强奶粉质量安全、重树奶企公信力、扭转国内奶粉市场低迷的局势并无明显效果。

  药店并不是奶粉安全的保险柜,进药店并不能确保奶粉质量安全,也不能确保受市场欢迎。市场不买账是因为在实际操作层面,药店并不能检验奶粉质量,奶粉进药店除了能增加奶粉销售渠道,规避假奶粉风险外,几乎无益于增强奶粉安全。倘若进药店,奶粉就能有保障,那么以此类推,就应该让大米、猪肉、食用油等各种食材都进入药店,这样就能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放心米、放心油了。

  提高奶粉安全质量,关键不在于是否进药店销售,而是在于企业是否规范生产,政府是否严格监管。政府部门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药店,实际上是用政府公信力为奶企的产品质量进行担保,一旦奶企产品再现质量安全问题,必然招致政府部门形象受损。同时,由于政府限定5个国内品牌和5个国外品牌才可以进入这一销售渠道,这也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有为奶企利益代言之嫌。

  政府相关部门在提升奶粉质量安全方面,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部门应在参照药品管理、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许可条件、原辅料把关、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和环境条件控制等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严格管理方面“有所为”;而在市场渠道、产品流通等方面则应“有所不为”。

  奶企要想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就应更进一步重视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做好奶源质量的保障工作,加强检验检测等,不断生产销售百姓放心的奶,在市场检验中一点一点地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须知,那些被消费者背离,被市场“惩罚”的奶企,都是因为其不讲诚信,自身产品质量缺陷屡次引发安全问题,突破了消费者承受底线,违反法律和市场规律,才被市场淘汰的。(饶思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