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学者:西方应充分认识中国贡献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8月13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西方应该更加充分的认识中国对于二战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文章编译如下:
在西方,中国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最终胜利的贡献正日益得到史学界的关注。但是,我认为西方并未充分了解中国对二战胜利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受启发写了这本关于中国在二战中作用的书——《中国与日本的战争,1937-1945:生存之战》(美国版书名《被遗忘的同盟》)。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重要性。让我们设想一下,在1938年,有可能出现的另一番景象。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年后,中国东部大片领土陷入日军手中。1938年10月底,作为战时中国最高统帅指挥部所在地的武汉陷落。国外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坚持不了多久了。
但是,中国并没有投降,尽管除了少量来自苏联的军事援助外,中国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外援。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人继续布局如何抗战,但假如在1938年,蒋介石政府不坚持抵抗,而是宣布投降,中国的命运可能会全然不同,中国会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军也可腾出手来,对苏联、东南亚,甚至英属印度发动全面战争。
西方强国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价值。1940年,大量非官方资金和物资开始输往中国。此时,英德已经处于战争状态,美国也日益认识到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面临来自日本的威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战争性质由此真正变为全球性,特别是一周后阿道夫·希特勒对美宣战。然而,西方与中国对各自在战争中的角色看法仍有分歧。
在西方盟国眼中,中国是被入侵的受害者,应得到同情。但最终,他们相信中国最重要的角色是作为屏障,阻止日军更为深入的侵略亚洲。中国抗战力量牵制了60万或更多数量日军。
在战争初期,这意味着日军无法轻易把这些军队部署到亚洲其它地方。不过,美国人和英国人知道,经过4年抗战,国民党军队实力不足,不大可能再被部署到国外。而且,由于腐败、官僚无能和单纯内耗,蒋介石政权力量也被削弱。
西方盟国的看法是完全合理的,但问题是,西方未能理解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对于国民党和共产党,战争其实在珍珠港事件爆发的4年前,即1937年就开始了。
中国军队确实不够强大,但中国的很多精锐部队早在上海和徐州的大规模战役中就牺牲了。另外,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形势糟糕,这些也是事实。
但是,中国的首都快速转移到重庆。这座城市遭到日军持续轰炸,重庆政府几年中与外部世界几乎隔绝,因此难以实现正常的行政管理。
西方应该从中国的角度,理解中国所付出的抗战努力,理解中国举办纪念活动的原因。中国无法靠自身赢得这场战争。为了打败日本,中国需要依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物资支持。
同时,同盟国设定的战场优先顺序也是合理的:首先是欧洲、然后是太平洋地区和中国。但是,西方应该承认中国的贡献对赢得战争同样至关重要。
1938年中国在抗战,而不是选择投降,而当时战争还尚未在欧洲爆发。中国在境内牵制了日本大量军队,对于其它非西方国家,中国就像是一座灯塔,表明与西方并肩作战和反抗帝国主义是可以共存的。
作者:拉纳·米特(Eana Mitter),被誉为继费正清、史景迁之后西方“新一代中国通”,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现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他在2007年创办的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于2014年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成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研究机构之一。
本文原文见于8月13日《中国日报》第9版,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