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七论打好脱贫攻坚战
■ 本报评论员
“坚决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把贫困的‘帽子’摘下去!”当前,脱贫攻坚承诺书已下,军令状已签,在新的征程中,承诺能否及时兑现,任务能否如期完成,考验着我们的能力,检验着我们的作风。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中心工作,众志成城,全力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脱贫“贯通”到底。
“最后一公里”,看起来距离不远,但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走得好不好、实不实,直接关乎脱贫攻坚的成效。就我省今年前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看,个别地方仍存在着“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情况,出现了“肠梗阻”。比如,对贫困户的识别、帮扶不够精准,一些宣传、培训流于形式,一些政策、措施浮在纸面上没有落实到位,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别干部作风浮夸,对上级的工作部署落实不到位、不具体、不深入。这种情况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全省的脱贫攻坚已到了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让脱贫攻坚真正产生效果,正是当务之急。
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让脱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再好的政策、措施,如果吊在空中下不来,不落到实处,哪能收得到效果。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于广大扶贫干部的工作细致程度。脱贫不是去贫困村里转一转、到贫困家庭中瞅两眼、在贫困户面前念念政策就能收到效果的,而是要认真做好、做实每一个环节、每一步的工作。比如,我们不但要将政府的帮扶政策、措施让贫困户知道,还要帮助他们落实这些政策、措施;我们不但要给贫困户发放各种种苗,还要帮助他们种养,取得收获;我们不但要培训贫困户就业的技能,还要帮助他们落实就业……这样的工作才能称得上是细致、扎实的,这样的帮扶才能让贫困户满意,这样的脱贫才能真正取得好效果。
定安县龙门镇红花岭村扶贫第一书记符气和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大风村扶贫第一书记文进平的扶贫作为就值得点赞。为了帮扶贫困农民,符气和把办公室直接搬进了村民家里,和贫困户打成一片。为了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推进危房改造,从扶贫办、农业、林业、住建,到发改、农技、交通、税务等部门,符气和用双腿跑来了实实在在的扶贫举措;为了推广黑猪养殖产业,符气和多次组织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养殖技术,并与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把培训班开到了村里头……文进平驻村之后一家一户去了解实际情况,把贫困户情况摸了个透,抽丝剥茧整理出13大问题清单,并据此定下整改目标;为了发展养鸽产业,他多次组织客商进村考察,挨家挨户动员贫困户参与技术培训……正是靠着他们的细致工作,这两个村的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最后一公里”怎样打通,上面两个例子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你的工作实不实、细不细,群众都看在眼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要坚决落实省领导“五个绝对”的要求,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不搞数字脱贫,不滞留、挪用、贪占扶贫资金,不渎职失职和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狠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后一公里”不会堵塞,才能确保脱贫攻坚一往直前。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中央的嘱托,为了百姓的期盼,我们要弘扬敢为人先、敢打必胜的海南精神,以乘风破浪的闯劲、志在必得的决心,横下一条心,聚起一股劲,全力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