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动态第076期

09.05.2017  13:10

 

脱贫攻坚动态

 

第076期

 

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                                      2017年5月8日

 

 

他山之石

 

编者按:2016年,四川省完成扶贫开发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综合评价好,该省在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和“万企帮万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现摘编两篇经验做法,供参考。

 

雅安市积极探索贫困村集体经济新模式

 

四川省雅安市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创新经营机制,45 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达标率100%,经营性收入共达 67 万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把土地流转起来,探索集约化经营模式,化解土地增值难。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根据农户意愿,大胆探索“只认面积不认位置”的农地流转政策,由村集体行使“土地银行”职能,收储连片农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自营或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实现溢价收益,改变了经营方式落后、土地闲散低效的状况。芦山县红星村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合作经营模式,流转 110 亩土地发展猕猴桃、葡萄种植业和林下养鸡业,建立起企业与村级集体之间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将每年利润的 5% 至 10% 作为村集体分红,保障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把资产盘活起来,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化解资产增值难。

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全面摸清家底,通过承包租赁整合现有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收益率。一是对闲置或利用低效的办公用房、 老校舍、仓库等村所有物业进行整合开发,提升容积率,扩充资产量。二是依法出租集体茶场、林场、山坪塘等资产,开展租赁经营,提高使用效益。三是集体资产折股量化,采取入股、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参股创建经济实体,盘活存量,增加收益。

把产业融合起来,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化解产业增收难。

依托全市茶叶、果蔬、果药三条生态特色产业走廊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依法统筹规划村域内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土地股份合作、村企联合、招商开发等形式,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项目开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实体经济,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增收。汉源县三强村组织农户兴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形成采摘体验、休闲旅游观光果园 200 亩、乡村客栈20 家、乡村农家乐 45 家。去年村集体通过租赁分红获得收入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元。

把主体培育起来,探索规模化经营模式,化解小户增收难。

通过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村级集体用资金、土地领办农民合作社或入股企业,从中增加经营性收入。芦山县清仁乡同盟村成立农业开发公司,构建公司、大户、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整村推进的规模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双增长。

把服务开展起来,探索社会化经营模式,化解服务增收难。

围绕村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产业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及时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开展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购销服务,合法合理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宝兴县新民村盛产各类野菜、每户养殖土鸡,村“两委”带头领办农民专合社,开拓高端销售渠道,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赢。宝兴县穆坪镇新民村,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一个停车场,依靠收取停车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把劳务组织起来,探索集团化经营模式,化解劳务增收难。

由村两委牵头负责,把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创办劳务合作社,以实行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承接社区服务、道路养护、绿化管护、家政、企业后勤劳务输出工作,既增加农民务工者收入,又增加村级服务性收入。目前雅安市农民增收中,务工收入比例达到 40%以上。在劳务开发中,村两委充分发挥了组织作用,形成了“有组织、成建制、有规模”的劳务转移输出格局,实现了村集体和劳务者的双赢目标。

 

 

万企帮万村”扎实推进

 

四川按照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要求,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四川省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 106 亿元,实施项目 2758 个,惠及贫困群众 259550 人。

一、突出规划引导,加强动员督查

统筹规划设计。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准对接、互惠双赢”的帮扶原则,制定出台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实施方案,确定产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商贸扶贫等多种帮扶方式和主要路径,明确帮扶内容、形式、程序和要求。

广泛动员引导。利用民营企业专有媒体和省级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开展宣传动员,专门向全省民营企业发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倡议书,号召广大民营企业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脱贫攻坚时代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有113 家商(协)会、 28300 多家民营企业参与,2685 家商会、企业与 2675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签订共建协议。

强化督导管理。制定出台“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考评办法、督导通知,构建起考评督导工作机制,加强全省各级工商联、商会、重点民营企业精准帮扶督导检查,确保行动导向更鲜明,保障更有力,着力建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已录入 1882 家民营企业帮扶信息,为抓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提供信息支撑。

二、突出主攻重点,落实精准帮扶

明确帮扶重点。坚持“哪里最贫困就到哪里开展帮扶”的精准扶贫理念,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向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聚焦,将大小凉山彝区13个贫困县作为重中之重。 通过召开协调推进会,就全省工商联直属商会、异地商会、重点民营企业对口帮扶彝区贫困村工作作出专题部署,制定结对帮扶具体方案。与凉山州签署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凉山州及相关县在成都召开“招商引资暨精准扶贫项目推介会”。

开展精准帮扶。在凉山州西昌市开展“万企帮万村·光彩凉山行"活动,105 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与凉山州 153 个 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签约 12 个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39.08亿元,捐赠扶贫资金 538.5 万元,物资 1687 万元。同时,还发动一批教育培训类民营企业(机构),为贫困学生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发动一批爱心人士、志愿者,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

三、突出共建共推,促进互惠共赢

充分发挥省工商联系统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先后组织开展“光彩事业广元行”、“光彩事业通江行”、“知名企业携手三台共谋发展恳谈会”等扶贫开发及经贸活动,促成签订项目11个,总投资达 65. 45 亿元。民营企业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在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的过程中实现共建双赢,涌现出一批“既是董事长又是村主任”的农民企业家先进典型。

(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报: 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送: 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

发: 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县扶贫办,有关乡镇、驻村工作队、

驻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郭冬生  电话:6536849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共印4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