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23.05.2018  10:31
  为全面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08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9月、2015年5月先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2018年5月22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题宣传活动上,生态环境部联合中科院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评估工作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历时十年,汇集了全国600多位专家,对我国已知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海洋鱼类除外)和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是全球迄今为止评估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评估。主要成果如下:
  第一,完善了我国生物物种信息。 评估统计了34450 种(含种下等级)高等植物、4357种脊椎动物和9302种大型真菌,完善了中国高等植物物种名录,确定了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在世界的排名,对我国已知的14511个大型真菌物种名称进行整理、核对和订正,确认了9302个物种。
  第二,补充完善了 IUCN 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标准体系。 根据不同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特性,完善了评估标准,解决了爬行类、两栖类与内陆鱼类濒危等级评定中出现的难题,填补了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标准的空白,为国际红色名录评估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三,对中国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进行了分类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中,绝灭27 种,野外绝灭10 种,地区绝灭15 种,极危583 种,濒危1297 种,易危1887 种,近危2723种,无危24296 种,数据缺乏3612 种。受威胁物种(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共计3767 种,约占植物总数的10.9%。
  4357种脊椎动物中,灭绝4 种、野外灭绝3 种、区域灭绝10种、极濒185种、濒危288种、易危459种、近危598 种、无危1869种、数据缺乏941种。受威胁脊椎动物共计932 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1.4%。
  9302种大型真菌中,疑似灭绝1种,极危9种、濒危25种、易危62种、近危101种、无危2764种、数据不足6340种。受威胁大型真菌97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4%。
  第四,评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高等植物濒危灭绝的主要因素是生境退化或丧失,其中农林牧副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大。脊椎动物物种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退化以及过度利用,非法贸易则是珍稀脊椎动物濒危的原因。全球环境变化、修建水电站和水利设施、水体和土壤污染影响了水鸟、爬行类、两栖类和内陆鱼类生存。食药用大型真菌的主要威胁因子是过度采挖和开发利用,以及不良的采挖方式。地衣的主要受威胁因素是环境污染和生境退化。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本次红色名录评估结果显示,朱鹮、藏羚羊、德保苏铁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濒危物种得到较好保护,野外种群得到恢复,受威胁等级下降。 但同时,由于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也有部分物种濒危程度加剧,受威胁等级上升。 如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由濒危上升为极危,爪哇金丝燕因采集燕窝由无危上升为极危,鲥鱼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发布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必要条件,是贯彻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必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省市环保部门开展“5.22生物多样性日”专题宣传活动—环保宣传进校园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18年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25周年,也是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25周年,今年的主题是:纪念生物多样性行动25周年。为进一步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增强公众参与生物保护工作力度,提升社会各界关心自然保护区、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5月21日,省市环保部门联合在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开展“5.环境保护局
社会文明大行动,“女神们”在行动
  根据市妇联《关于组织开展“妇女姐妹齐参与,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