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之惑:证书一堆工作仍难找 投入回报不成正比?
20年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被写入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最多时 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有关方面借机敛财,通过办班、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和 考试费。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企业法律顾问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 定事项。人社部负责人不久前表示,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将一律取消。此举有望给当前的“考证热”降温。
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为了一份好工作,大学生们忙于考各种证件,有人戏称:人在“证”途无止境。
考证现象在大学财经类专业最为常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毕业生韩艳赶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她所在的学校以高就业率闻名,学生比较热衷于考证。除各类英语证书外,金融会计行业的证书比较受学生们欢迎。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注册金融师(CFA)、金融风险分析师(FRM)、注册会计师(CPA)和精算师资格证书等等,一般想要以后从事金融行业,基本都会考几个。“前两个难度不高,我是为找工作去考的,”韩艳说。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可报考的证书种类多达100多种,分为通用型、能力型和职业资格型三类。其中,英语、计算机为通用型证书,是大学生的“必考证”;能力型证书有托福、雅思、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水平证书等;职业资格类证书,包括注册会计师、物流师资格证书、国家司法考试证书等。
“找工作的时候证书确实还是有用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张怡然向记者描述了面试时遇到的一位“考证牛人”。这位同学的专业不是金融,但她不仅考了银行证券的两个从业资格证,还考过了CPA。“CPA有六门考试,就算会计专业的学生也难在毕业之前把证拿到手。所以面试时,所有人都觉得她很厉害,面试官也很看好她。在大家背景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多了几个证当然是优势。”
上海某高校大三学生蒋清毅为了考CPA已经连续3个暑假都在图书馆里度过了。“感觉自己陷进去了”,他这样概括自己过去3年。“因为这个考试难度高,‘战线’长,特别需要花时间。要不是和专业相关,有时候真有点熬不住”。
“三战”司法考试的刘炳言也深有同感。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他经常忙得抽不开身。“前两次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报名费也白交了。”他表示,如果不拿下,在行业里难以登堂入室。
8月末,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了为国家司法考试做准备的姜晓楠,整个暑假她都没有回家,而她不少同学也都在上高价“考证培训班”。
“多考几个证,找工作的时候增加竞争力。”姜晓楠告诉记者,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都成为“疯狂考证族”,通过司法考试之后,她还打算报考英语口译的资格考试。她已拥有计算机二级证书、会计证、普通话二级等级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证书少了不踏实。”小姜坦言。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