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用不了,自动售票机整英文干啥
有人说,整英文界面跟用护照没法在售票机上买票,阐释了“与国际接轨”和“中国国情”,这是调侃,可现实中“半吊子接轨”真不少见。
日前一则微博引起网民热议,微博称,有老外在北京南站网站上留言吐槽:没有中国身份证,根本就没法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票,那弄个英文界面干什么?不少网民对此大加调侃:“老外很受伤,有没有”“方便国人在买票同时练英语,良苦用心懂不懂?”……
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整上了高大上的英文界面,或许是想给国际友人购票之便;可一个“中国身份证”的硬性门槛,又把只有护照的他们拒之门外,这么“分裂”的设计,也难怪老外一通吐槽。
而“友邦人士”的“惊诧”,也让网民找到槽点:“这不是给聋哑人打手语指‘公共电话在哪’嘛——想问下,聋哑人要电话干吗呢”;还有网民解读说,整英文界面跟没身份证无法在售票机上买票,这分别阐释了“与国际接轨”和“中国国情”。
动辄上升到“国情”的高度,难免让“青春高八度”。不过说到这“与国际接轨”,却是很有一番风情。看看眼下,不管是都市街头,还是旅游景点,那些指路牌都是好几种语言,日语韩语自不必多说,法语俄语也时常过目,如果说这些是顺应接轨需要,那也无可厚非。可好多分明就是装样子,那些汉语拼音加意译主打的英语,或者夹杂地方方言的英语,类似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类的表述,经常让人捧腹。英文标语“山寨”倒也罢了,可在老外们不能用的自动售票机上整出个英文界面,是几个意思?如果国际友人汉语说得好的话,会不会发出感慨:这样糊弄人,真的好吗?
当然,有人揣测:自动售票机在设计时,还没实行实名制,英文界面未必没用。这不乏可能。可若是如此,那把英文界面呈现的内容改改,改为对老外的善意提醒,比如“该机器只能用中国身份证,建议直接去柜台买票”如何?让老外们按指示操作一通后,结果发现不能用,是闹哪样?虽然也可能是无心之失,可现在闹出一场风波,这也算是对改进服务的提醒吧。
说起来,事儿真不大,可细节的疏忽,也关乎口碑。至于舆论打趣调侃的“一边接轨,一边脱节”现象,则多少跳出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它指涉的现实,倒也耐人寻味——现实中,有些地方在规划设计上,搞的就是“半吊子接轨”,接轨接到最后,发现两边的轨道不一样,接是接上了,问题也冒了出来。它造成的后果,又岂止像“自动售票机整英文界面”那样只是博人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