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忆长沙会战:棉衣被子弹打出10余窟窿

05.07.2014  11:20
\ - 蓝网
\ - 蓝网
来源: www.hnntv.cn

  2013年3月17日,抗战老兵韩玉衡在海淀医院的病床上。今年记者去采访时,老人又是在病榻之上,仍是腰板笔直的军人坐姿。新京报资料图片/记者 侯少卿 摄

  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展开激烈巷战。 资料图片

   【老兵档案】

   韩玉衡

  102岁,1938年加入铁道警备支队,1939年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通信兵,后被派往精忠印刷厂任校对员。经历了空前惨烈、名噪中外的四次“长沙会战”。

   【老照片】

   长沙会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

  病榻之上,韩玉衡仍要坚持以腰板笔直的军人坐姿迎接每一位来访者。长子韩志强不得不一直为老人揉捏肩背,他说,今年开始,这位102岁高龄的老兵身体状况已不如前。

  时光回转到75年前,彼时,韩玉衡是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通信兵,每日要负重百斤,在敌机炮火中穿山越岭,架杆铺线。在那里,他经历了空前惨烈、名噪中外的4次“长沙会战”。

   守桥护路

   保卫铁路阻日军西进

  对于抗战,韩玉衡的记忆一半是抗争,另一半则是流亡。“七·七事变”前,他是天津法租界一家煤厂的店员,“眼睁睁看着平津失守,华北沦陷。”

  “到处都是逃难的人。”韩玉衡也夹在巨大的难民队伍中,从天津到南京,从南京到武汉。

  1938年,韩玉衡曾在武汉加入铁道警备支队,奉命守卫京汉铁路1099号铁路桥。“桥两端各一名岗哨,来者先对口令,对不上立即开枪。”韩玉衡说,保卫京汉铁路对阻止日军西进意义重大,为此,日军一直筹划想把桥炸掉,便常派出骑兵或情报人员前来侦查信息。

  “有一次我们正值班,突然发现日本骑兵小队疾驰而来。我们赶紧趴下或躲入掩体,用‘炮筒子’和‘三八大盖’一通射击。日军不知守桥队伍的虚实,仓皇而去。”韩玉衡回忆。

   报名入伍

   空袭中赶印抗日刊物

  随着武汉的失守,韩玉衡不得不继续流亡,来到长沙。此时,长沙城中已被沦陷区的逃难者挤满,混乱不堪。

  不想再继续逃下去的韩玉衡决定报名入伍,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一名通信兵。

  入伍后,除了爬电线杆、架设通信电线、学习有线通讯知识,韩玉衡还学会了一些轻武器的操作方法,比如38式步枪、M1半自动步枪、60mm迫击炮等。

  不过,尽管心怀报国志,韩玉衡却没能实现上战场的心愿。1940年,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被派往第九战区精忠印刷厂担任校对员。每天加班加点赶印《长沙日报》、精忠刊物及作战地图等军用品成了他们的抗战使命。

  相比于繁重的任务,更令他们头痛的是日军接连不断的空袭轰炸,防空警报有时一天要响好几次,响完便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燃烧声,“敌机投下的燃烧弹有时一颗落地,就会烧光一条街。”

  有历史书籍将“长沙、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列为二战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四座城市,其中,尤以前两个城市“战斗最惨烈,破坏最严重”。4次保卫战下来,昔日繁华的长沙城变成一片瓦砾废墟。

   鼓舞士气

   连夜刊登“师长诀别书”

  韩玉衡等人还承担着另一项任务,就是在每次空袭结束后走上街头,散发印刷传单,鼓舞人心。

  “我当时很为长沙的国人感动,即使食不果腹,仅以糙米为食,即使城市被炸成焦土,尸横遍野,但大家仍坚强支撑,不言放弃。”韩玉衡说。

  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战事胶着,突破部分防守阵地的日军先锋部队已进入长沙城中。前两次未拿下长沙城的日军为此惊喜,甚至日本国内当天就组织了庆祝,以歌颂日军终于攻克长沙的“神威”。

  也就在这天夜里,韩玉衡所在的精忠印刷厂收到一封战区预10师师长方先觉的“与妻书”,事实上,这也是一封“遗书”。

  信中,方先觉称:“蕴华吾妻,我军此次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得失,有关抗战全局的成败。我身为军人,守土有责,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

  当晚,这封诀别家书被写成新闻稿,次日《长沙日报》头版大字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土,预立遗嘱”。无数战士与民众被这条新闻感动,纷纷表示要“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

  进入长沙城的日军被巷战和肉搏消灭殆尽,日本国内的庆祝和“攻克长沙”的新闻沦为笑柄。此后,陷入合围的日军遭到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狼狈逃窜,伤亡5.6万余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联系船只

   遇日军棉衣被打开花

  1944年6月19日,随着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利,长沙失陷。韩玉衡跟随队伍向衡阳、汝城方向不断撤离。

  这年冬天,他遭遇了人生最危险的时刻,“当时我奉令去一支守河部队联系船只,安排人员和物资转移事宜,正办理交割手续时,突然被日军包围。”

  河畔山上枪声大作,韩玉衡急忙扑倒躲避,但子弹像雨点般呼啸袭来,不断擦过耳边,落在身体四周。韩玉衡身上的军装棉絮被打得四处飘散,“有人以为我受伤了,急忙扔来条棉被让我盖上。”

  枪声直到天黑才止息,韩玉衡站起来,发现虽然满身衣服开花,棉衣被打了十几个窟窿,但自己并未受伤。

  时隔70多年,回忆起战争往事,韩玉衡仍止不住叹息,“(第四次长沙会战)我们不该输的。”

  采访时,虽已住院治疗一周,老人却谈兴不减,还一度唱起著名抗战歌曲《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弹打一个,一步一前进……”

  唱到兴起时,他左臂笔直上托,右臂弯曲手指扣住,双眼微眯,凝视前方,做举枪状,枯瘦的手臂因用力而血管凸显,被皱纹和老年斑包围的双眼也在一瞬间光彩凝结,仿佛时光从未流逝,他仍是那个戎装在身,壮志在胸的抗战士兵。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 实习生 郑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