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美丽乡村建设使“光棍村”变成旅游村
白沙美丽乡村建设使“光棍村”变成旅游村
芭蕉村的“苦”蔗酒又甜了
2012年,芭蕉村一户村民的破旧房屋。本组照片由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如今,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芭蕉村村民住上别墅、开起民宿。
■ 本报记者 刘笑非 特约记者 王伟
“来,干了这杯酒,年底还来过冬!”
伴着盛夏到来,很多旅居海南的“候鸟”们张开了北归的翅膀,住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芭蕉村附近的老人们也纷纷告别当地乡亲准备北归。一杯酒饮尽,挥别了熟悉的“候鸟”客人,土生土长的芭蕉村村民高阿春嘴里还回荡着甘蔗酒的香气。
“以前啊,天天喝酒,日子是得过且过。”高阿春说起来有些脸红,从前村里住的是茅草房,守着几亩橡胶,日子很苦,但是自己没有动力去改变,每天借着自家酿的几口酒麻痹自己。“30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
芭蕉村背靠芭蕉岭,绿树成荫、面朝芭蕉水库,依山傍水。但芭蕉村在当地颇有“名气”,却不是因为这自然天成的美景。
“不是醉醺醺地打牌,就是冲突不断,外人连村子都不敢进。”曾在芭蕉村任村民小组长的南班村党支部书记高勇坦言,村民发展动力缺失、没有上进心,以低效产业为主的芭蕉村,迟迟没有富起来的迹象。
“甘蔗酒明明是甜的,喝到嘴里却是‘苦’的。”高阿春说,改变发生在2012年。
这一年,白沙将芭蕉村纳入“美丽乡村”打造计划之列,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共投入3000万余元进行了整村大改造,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纵横有序的林荫村道取代了泥泞土路,告别了每到雨季,村里都是泥泞遍地、污水横流的日子。
美了村庄环境,也美了村民的心。二楼阳台上便能望见芭蕉岭、芭蕉水库的青山绿水,激发着村民内心的发展动力。在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高阿春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态变了,越是闲着,内心越不安,于是他放下了酒杯,开始为村子发展出一份力。
芭蕉村里的一段环村道,是村民们饭后散步的好去处,这段2.5公里长的水泥路,没花一分钱,全靠村民们同工同劳,一米一米铺出来的,村里人喜欢把它叫做同心路,因为这条路见证着村民的改变。
“要在过去,说喝酒大家保准个个都来,一说动手修路肯定一哄而散。”走在同心路上,高阿春还不忘自嘲。经过4年多的打造,芭蕉村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入选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特色民俗村。
村容村貌有了改观,喜事也一桩接着一桩。“全村119户人,以前竟然有40多个单身汉,‘光棍村’的说法曾让村民和村干部都倍感头疼。”高勇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村民们开始主动外出打工,村民的精神面貌变了、接触的人多了,40多位新媳妇一个接一个地娶回来。
“要不是出门打工,我也没机会认识媳妇儿。”高阿春笑道,认识大学生媳妇曾宇飞,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与高阿春相识后,曾宇飞敏锐地意识到芭蕉村潜在的商机,夫妻俩双双回乡经营起村里的农村淘宝,帮着村民把香米等特色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带动了村子的发展。
芭蕉村村民们借着邦溪镇整体开发的机遇,纷纷做起了民宿,还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发动全体村民入股,吃上了旅游饭。
“其实早在2011年底,芭蕉村旁的小区就有候鸟老人入住,而那时的芭蕉村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邦溪镇人大主席陈修兴笑道,如今的美丽乡村,早已成了邦溪镇的后花园,不少村民还与游客、“候鸟”交上了朋友。
依托芭蕉村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村里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此外,芭蕉村还整合1460万元资金启动休闲农庄建设,打造集民宿、餐饮、自驾、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休闲乐园,让全村在去年便实现了旅游增收15万元。
对高阿春和其他村民而言,放下的酒杯如今又拿了起来,但不再是醉生梦死,而是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杯自酿的甘蔗酒与客人对饮,高阿春从嘴里甜到了心里。
(本报牙叉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