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逊"袭击后罗豆农场9成受灾农田仍荒芜(图)
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登陆,对海南造成严重影响。文昌市罗豆农场遭海水倒灌受灾尤为严重,该农场防潮堤出现了46处决口,24个村庄被淹,1.1万亩的农田受损。如今,“威马逊”一年过后,令人欣喜的是,罗豆农场灾后恢复总体良好,加高的10.8公里的防潮堤已基本完成建设,1300亩农田恢复生产,1350户房屋得以重修或修缮。
然而,海水倒灌致使土地严重盐碱化,并非一年时间能全面、彻底治理。因此,大量受灾农地颗粒无收在罗豆农场客观存在。但是,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由于省、市、农场各级部门的足够重视,老百姓因土地荒芜遭受的损失已减少到最小。特别是罗豆农场通过此次灾害,开始思考在贫瘠土地上进行产业调整,为今后应对类似灾害影响,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灾后堤坝修复、房屋修缮重建、部分农田恢复生产
罗豆农场之所以成为“威马逊”灾害的重灾区,主要是因为该农场沿海的防潮堤修建于1959年,由于台风猛烈、低矮的土质防潮堤年代久远,因此在“威马逊”袭击下,10.8公里的防潮堤出现46处决堤,最长一处决堤长达1公里。海水倒灌造成农场24个村庄被淹,大量房屋倒塌,41个村庄总计1.1万亩农田被海水淹没。
灾后,罗豆农场立即启动“海防堤应急修复工程”,投入资金800.57万元全面对10.8公里的防潮堤进行加固改造建设。罗豆农场副场长林道禧介绍,由于是应急修复工程,使用的是砂砾土,工程设计填土方宽2.5米、高4.3米,比原先的防潮堤高出不少,填土方总量约5.3万立方。目前,该工程已经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8%,仅有500米堤坝还未修坡完。“下步,省里还将投入1.2亿元将这条土质防潮堤重新改造成混凝土防潮堤,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完成立项,进入设计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开工建设。”林道禧说。
林道禧介绍,“威马逊”灾后,罗豆农场共修缮重建房屋1350户,其中重建218户,修缮1132户。此外,农场利用泵站和抽水机,引珠溪河、湖山水库的淡水对被海水浸泡过的1.1万亩农田全部进行冲洗,并且选择其中5698亩土地盐碱化相对较轻的农田进行了翻耕,最终有1300亩农田得收,实现恢复生产,亩产稻谷七八百斤,与灾前基本持平。
仍有九成受灾农田未恢复生产,土壤盐碱化成难题
1.1万亩受灾农田,经过一年治理,只有1300亩恢复生产,其余将近90%受灾农田现在情况如何?老百姓收入来源是否有保障?人民网海南视窗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记者沿罗豆农场至铺前镇的S212省道一路看到,山良村、南溪村、田心村等道路两侧的村庄农田里,几乎看不到任何农作物,多数地方长满杂草,有些地方更是只有光秃秃的沙土。林道禧告诉记者,相比罗豆农场其他地方,这里曾经还算是土壤比较肥沃的,现在根本没法种植任何农作物。
罗豆农场生产科科长张光华介绍,正常土壤的盐分在3‰以下时,水稻才能生长,而罗豆农场受灾农田遭受海水倒灌后,土壤盐分含量达到0.7%-2%,根本没法生长水稻。当地根据以往海水倒灌农田的经验,通常要经过3-5年的雨水自然冲洗,才能将土壤盐分降低到可以种植水稻的程度。为了治理农田盐碱化,农场也派人去江苏盐城学习治理经验,也请过专家进行治理实验,但效果均不明显。下步,省里有关部门将投入资金1376万元,通过招投标邀请专业公司对罗豆农场受灾农田进行土地盐渍标准化治理,这项治理工程预计今年10月后开工,耗时1年半,目标实现降低土壤盐碱度。
农场群众收入稳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领退休金
林道禧称,罗豆农场耕地总面积3.4万亩,由于土壤不是很肥沃,海南当地经济效益最好的橡胶、胡椒、槟榔三样农作物在罗豆农场全都种不了,当地主要种植水稻和冬季瓜菜。由于种植水稻耗时、耗工、产量低、价格低,每户的水稻年收入仅为300-500元,因此种植冬季瓜菜才是当地农户重要的种植业收入。罗豆农场冬季瓜菜主要以种植小辣椒为主,种植面积5000-6000亩,亩产3000斤,每斤价格在2-10元。“威马逊”造成1.1万亩农田被海水倒灌,超过整个农场耕地面积的1/3,因此对罗豆农场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确实影响很大。
“但由于农场和地方农村的收入机制不同,以及产业调整、政府救助等有利因素,罗豆农场老百姓灾后仍然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林道禧介绍,自2003年以来,罗豆农场鼓励年轻人外出打工获取收入,因此现在9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农场退休职工,而他们每人每月还能领到1800元的退休金。
此外,罗豆农场及周边地区的专业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毛豆种植,需要大量人工从事采摘工作,据统计,罗豆农场群众每年从事毛豆采摘的打工总收入达600万元。再加上政府在“威马逊”灾后对受灾农户每人一次性补助150元,以及连续发放6个月的每人每月78元补助,因此,灾区群众收入稳定。
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调整,今后海水倒灌未必农田抛荒
作为分管农业的副场长,林道禧在希望受灾农田早日全部恢复生产的同时,开始尝试探索适宜在土质较差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盼望有朝一日罗豆地区即使遭受海水倒灌等灾害,也有适宜当地土壤生长的农作物。
林道禧介绍,就在去年“威马逊”灾前不久,罗豆农场引进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在农场最为贫瘠,种不出水稻、瓜菜的地区用150亩地试种“蛋白桑”,这种桑树的叶子实际是用来加工成植物蛋白含量较高的新式茶叶。虽然今年以来雨水并充足,但这批桑树长势仍然不错。
记者在田边“桑叶”加工成“茶叶”的车间里看到,通过看似简单的几道工序,这种新品“绿茶”已经生产出来,捧在手上闻起来很是清香。据林道禧了解,目前这家农业科技公司用桑叶制成新茶还在研发阶段,今后一旦通过质检上市,并且获得市场认可,罗豆农场至少有3000亩较贫瘠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
“到时候,这些被海水倒灌过的农田说不定也能种植呢!”林道禧在参与治理“威马逊”灾害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希望农场职工能深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适应自然。 (记者吉羽 实习记者林晓君)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