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执着制笔人: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06.04.2016  22:28
绵阳执着制笔人: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毛笔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至皇帝批奏折,下到百姓写字考试,都离不开它。挥洒泼墨间,一笔一画中,只有毛笔好,才能写、画如行云流水。

  说到毛笔,在四川绵阳清真寺旁,就有个“炳林笔庄”的小店,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面的笔却大有文章。不同于机器化制作的毛笔,店里的为每一支笔都是罗松亲手制作,这也是绵阳唯一一家手工制笔店。

  罗松作为绵阳“炳林笔庄”手工制笔的唯一传承人,从爷爷手里接过这块招牌至今已快二十年,而罗家制笔也延续了整整六代。

  追本溯源,罗家制笔的历史源于200多年前。清朝末年,罗松的祖上便在三台开始手工制笔,罗家制笔的祖师爷是罗品贵,从艺50余载,当时主要是维持生计的手艺。随后传给罗炳林,即罗家制笔的第二代。从十几岁跟祖辈学制笔到1998年八十岁去逝,罗炳林从事毛笔制作将近七十余年。在他的巧手下,罗家制笔有了质的发展,从“罗笔客”到更名为“炳林笔庄”,从单纯的养家糊口的手艺变成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200年后的今天,罗松依然坚守着“炳林笔庄”,坚持着手工制笔。对于罗松而言,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毛笔”,它如同是自己形影不离的“伙伴”。1998年,罗松从爷爷手中接手“炳林笔庄”,初生牛犊的年轻小伙子把祖辈多年的传统技艺手法加以总结创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手工制笔,在2011年成功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整的毛笔制作包括笔杆、笔头、笔帽,早期因为条件有限,整支笔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制作。“爷爷把笔做好后,奶奶就负责在笔上刻上‘罗笔客’三个字,现在我就主要负责制作笔头,相对轻松了点。

  罗松说毛笔的制作并不困难,但从肉毛到成笔至少需要80多道工序,选毛、去油皮、去绒毛……每一道工序稍微出错就会影响整支笔的质感。“要想制作出上乘的毛笔,必须全神贯注,而且重复做简单的工序,会很花时间。”只要开始制作毛笔,罗松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拿着爷爷传下来的制笔工具,从最开始的齐峰,到后面的清笔,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拴笔是炳林毛笔的一大特色,即把一溜芯毛拴在麻绳上,底部吊着两坨鹅卵石,然后将它们挂在墙上,用鹅卵石的自然重力将芯毛尾部慢慢拴紧,能够有效地防止脱毛。为了保证毛笔的质量,罗松都是选上好的羊毫、狼毫、紫毫、石獾等材料,加上手工制作的精良,每支笔都能达到“”、“”、“”、“”的效果。

  普通的毛笔一般能写几千个字,而炳林毛笔至少能写4万个字。目前,罗松作出的毛笔涵盖“纯羊毫”、“纯狼毫”、“长峰”、“中峰”、“短峰”等六十余个品种。因为是纯手工,比不上机器的批量化生产,大概半个月才能制作出100到200支毛笔。

  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在现在传承都是个难题,这点罗松也是深有体会。传统制笔成本高,效率低,无法与机器制笔相比较。在现代化技术的冲击下,手工制笔人越来越少。外力的因素不可避免,而让罗松更担忧的则是难以招到学徒,前几年跟随罗松10多年的徒弟也去了沿海打工,“炳林笔庄”目前只有他一个人在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