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底部夯实 内生动力增长

08.07.2015  10:33

  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A股提供“长牛”行情基础  

  2015年已届年中,宏观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半年报即将陆续发布。本报记者最近走访各地,广泛采访各方专家和机构人士,得到的印象是:上半年来,全国经济运行总体状况是平稳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趋稳向好,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有把握实现。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我国经济整体上有望在三季度触底。综览这些情况可以判断,我国市场需求十分充裕,经济全面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化,其中,上市公司业绩保持持续增长。虽然近期股票市场出现了急速回调,但是,股票市场长期向好的基础没有动摇,今后几年我国A股有望走出“小回大涨”的长牛行情。

   宏观经济有望触底企稳

  “展望三季度,受稳增长政策继续显效、资金约束缓解和去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有望企稳且小幅回升,预计三季度GDP增长7%左右,CPI上涨1.5%左右。”中国银行国际金融所新近发布的报告称。

  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发展中时刻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后出现的“成长中的烦恼”。多位宏观经济专家和券商研究人士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并提出了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略。经过努力,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作用下,宏观经济增速有望在三季度或下半年触底企稳。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未来两三个月,经济活动增速有望进一步企稳,并在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呈现温和复苏态势,维持对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0%、7.0%、7.2%的预测。受益于今年四五月以来货币政策持续放松,GDP环比增速回升有望在三季度最为显著。

  申万宏源、兴业证券、平安证券等多家券商同样认为,下半年经济有望触底企稳,全年实现7%的增速问题不大。平安证券预计,今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料为7.0%、7.1%、7.2%、7.2%,而经济最悲观的时候是4月,5月经济数据显示出一点点企稳的势头,这种势头将随着时间的延续更加确定。

  有的经济界人士还认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增长模式切换、产能过剩、企业债务高企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等一些周期性、结构性困难,长期压力与短期压力交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降准降息等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下,已有较大程度缓解,但如何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仍是一个大难题,还需要作出艰苦努力。关于产能过剩,中国银行报告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产能过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既与危机后外需不振、国内投资过度等短期因素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工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常态下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难以像过去一样依靠新一轮快速增长来消化过剩产能。实体领域的过剩产能折射到金融领域则是企业的高负债率。近几年,非金融类企业债务增长最快,债务余额已占GDP的 125%,在世界上处于高水平。这些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这些问题又与影子银行、地方债务问题交织在一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

  北京大学教授卢峰认为,本轮经济调整目前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的关键期,今明两年有可能走出宏观经济周期调整最困难的时期,看到经济回稳或者是新的经济增长局面。

   宏观调控储备政策充足

  在央行6月28日降息并定向降准后,不少专家认为,未来货币政策还将保持宽松态势,降息空间缩小,但降准及其他定向宽松手段可能变成常规性手段。

  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短期经济已有企稳迹象,在现在的货币条件下,经济自主增长动能难以逆转,货币政策还是要放松,具体将包括总量和结构性措施。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将是下半年调控的重要看点。“不仅包括稳增长投资和降税清费要加力,还包括财政资金的使用‘增效’,存量资金要由‘碎’化‘整’,加快预算执行。”申万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说。

  中国银行有关报告建议,扩大减税降费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包括继续研究制定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以及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等的支持;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商品范围扩展至其他产能过剩产品;力争今年全面完成营改增,解决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重复征税问题。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同样建议降低企业税负。报告称,中国税收体系呈向间接税“一边倒”的税制结构,企业来源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 90%,企业部门税负高。非金融企业的税收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7.9%增长到2012年的25.5%。建议加快推进“营改增改革”,发挥结构性减税作用。

  目前,稳增长的政策工具箱已连番拿出六大消费工程、十一大工程包以及降准降息、地方债务置换、PPP模式、棚改、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等诸多工具,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未来,业内专家普遍预期,长期与短期结合、发展与改革结合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十分充足,并将视经济运行情况继续出台。

   深化改革 推进经济内生增长

  经济界人士强调,宽松政策只是解决短期问题的托底之策,要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锻造经济发展双引擎还有待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措施发力。

  从大趋势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建化道路的战略,以及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可以想见,这场史无前例的涉及数亿人的重大发展工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集聚和安居,意味着巨量居民消费品的置办和更新,意味着庞大的城镇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由此带动的各类消费、投资需求也会成倍增长,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也开始稳步实施。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表示,在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过程中,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可能迅速达到平衡。这些因素为中高速增长提供发展空间。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6%—7%的增速。

  陈四清认为,内生增长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方向。过去30年,全球化为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随着全球经济持续放缓,贸易增长不确定性增强,要求中国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向依赖内生增长转变。从产业结构来看,要由工业向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并重转变;从消费结构来看,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区域结构来看,将由城乡二元性过渡到城乡一体化。

  他还认为,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过去30年,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投入是中国经济实现后发赶超具备的基础条件,目前这三大要素已经面临了一个新的瓶颈,我们有必要实行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潜力、活力。”陈四清说。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表示,结构性改革是全球经济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单靠QE或财政政策只能解决短期问题。目前中国正采取措施着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包括:放松政府管制,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

  经济界人士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改革正由局部性的经济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转变,从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转变,从接受性开放向主动融入转变。这些转变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看到,目前,结构性改革措施正在逐步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新旧模式也在转换中。夯实经济向好基础,实现良性的内生增长,光明在望。这些将为A股市场长牛行情奠定经济基本面基础。而随着资本市场走向成熟,投资者也应摒弃炒差、炒小、炒新等投资行为,更加注重上市公司业绩、估值,践行价值投资。

  记者 吴锦才 费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