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会经济圈产业雷同总量偏小 旅游车开不出市县
成立近两年成效初现,但也存在经济总量偏低、产业结构雷同、同业竞争严重等问题
省会经济圈1+8如何大于9
“把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快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建设。”2012年省第六次党代会,这一重要决策和部署首次被写进了党代会报告。
2012年9月,由海口、文昌、琼海、定安、屯昌、澄迈、临高等7市县,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组成的省会经济圈正式成立。
2013年度省会经济圈论坛会议上,儋州市正式申请加入省会经济圈。从此,琼北9市县区结为一体。
核心提示
2012年9月,海南省会经济圈正式成立,这是省委对全省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更是对琼北经济协调发展的厚望,是交付给琼北9市县区掌舵者和数百万群众的重任。迄今快两年了,省会经济圈发挥了1+8>9的集聚效应了吗?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记者深入走访,采访有关方面,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海口“老大哥”带得动吗?
“海口生活圈”渐形成
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然而,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板块,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显然还远没有达到期望值。
“区域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增长极核的竞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教授认为,这个极核的时值就是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和辐射带动,“海口是海南省会经济圈当之无愧的极核。”然而,这位“老大哥”的经济带动能力到底如何呢?
“同城化”初现雏形
在海口周边的定安、澄迈等市县,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房地产公司打出以“海口生活圈”为卖点的售楼广告。在海口周边的这些市县,很不错的楼盘价格每平方米才三四千元,远低于海口地区的房价。
道路的畅通,使住在周边市县、工作在海口成为可能。特别是环岛高速、海屯高速、东环高铁的开通,以及西环高铁的动工,“同城化”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与海口接壤的4个市县中,文昌、定安和澄迈都提出了与海口同城化发展的思路,也不断推出了同城化的具体举措。
如今,很多人从海口去位于澄迈的老城经济开发区,都选择了乘坐57路、59路公交车。“现在我在老城上班,住在海口市内,一般都是坐公交车来回。”海口市民刘先生说。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源于海口作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能量。
产业辐射能力有待提高
从全国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情况看,2013年海口GDP为904.64亿元,经济首位度(省会GDP与全省GDP的比值)为28.75,比2011年提高了0.42个百分点,仅略低于发展水平相当的湖北武汉和湖南长沙,略高于安徽合肥。
李国平认为,剔除圈内市县区差异因素,海口省会城市首位度的质量是不高的。这体现出省会经济总量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海口,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还比较靠后,经济总量偏低,与国内通行的中心城市1000亿元的门槛还有一定距离。产业辐射能力不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联系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带动能力强的二产辐射周边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建议:建设“海口总部经济”
因此,加快构建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是我省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省会经济圈创建伊始,就提出了发展海口核心城市的诸多途径。例如,将海口列为唯一的“一核”,指省会经济圈各产业发展以海口为核心,发挥海口市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大其对其他市县区的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搞好以海口为核心的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交通、城市建设等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推进海澄(海口—澄迈)、海定(海口—定安)、海文(海口—文昌)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加强海口总部经济建设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做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海口市常务副市长邓小刚认为,要重点探索建立总部在海口、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研发在海口、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营销中心在海口、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注册在海口、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生产主体在海口、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凸显海口产业极核地位,“这是构建省会经济圈的要义所在。”邓小刚说。
上一页 | 1 2 3 4 5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