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多规合一”改革要求,着重阐述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必须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立足我省优势,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问题,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形成发展新动力和竞争新优势,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海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以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战胜超强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国际旅游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科学发展跨上新台阶。
——经济发展实现新提升。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0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818元,年均增长9.5%和8.4%;固定资产投资3355.4亿元,年均增长2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7.7亿元,年均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5.1亿元,年均增长13.6%。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收入、耕地保有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新增就业岗位、社会基本保险、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和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等主要指标均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6.1:27.7:46.2调整优化为2015年的23.1:23.6:53.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占GDP的比重提高了7.1个百分点。旅游、金融等行业较快增长,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体产业迅速兴起,农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4%,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1%,提高5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建设又有新进展。修订保护林地、土地、海域、水源等法规,立法保护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实行森林公安垂直管理,取消中部生态核心区4市县GDP考核。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新增造林面积93万亩,更新和改造低效林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9%,海口市空气质量连续六年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首位,全省95.4%的监测河段、88.9%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92.8%。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和94%。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成为全国试点,行政审批制度、农垦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国资国企、农村金融、教育等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整合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国家批准设立三沙市、三亚市撤镇设区、儋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批,理顺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展了海南发展新空间。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第三届金砖五国峰会等系列重大活动和一批国际体育赛事成功举办。购物退免税、落地免签、游艇管理等国际旅游岛开放政策效益不断放大。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将海口、三亚作为战略支点,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列为国际门户机场。海南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基础设施建设增添新动力。环岛高铁建成,彻底改变了岛内交通格局,洋浦大桥、清澜大桥、三亚凤凰岛邮轮母港一期、洋浦小铲滩码头、新海港区客货滚装码头一期、文昌航天发射场、东方电厂二期、西南部电厂、昌江核电首台机组、海南300万吨LNG站线、红岭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海南综合交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力严重短缺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中线、横线和文博高速公路、铺前大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琼海博鳌机场、三亚凤凰岛邮轮母港二期、跨海联网二回工程、琼中抽水蓄能电站、环岛天然气管网、红岭灌区、南渡江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新提高。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保持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占总支出的70%以上,海南民生投入年均增长18.1%,为老百姓办成了大量的好事实事。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6元,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8元,年均增长14.3%。实施中部农民增收计划,中部地区农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缩小9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6.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8万人。保障性住房建成23.7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6.8万户,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35.2平方米。解决了14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5.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均等化,城镇、农村低保双超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全省公务员工资统一标准发放,教师工资与同级公务员工资拉平。
——社会治理显现新成效。坚持治理管理与发展并重,依法加强对土地、岸线、海域、海岛、矿产等公共资源的规范管理。全省打击违建成效显著。强化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海南建设。积极应对历史罕见的“威马逊”等强台风袭击,取得了抗风救灾和灾后重建重大胜利。稳步推进三沙政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扛起了南海维权维稳和保护开发的国家责任担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东之变”和“学乐东、见行动”产生全国影响,鹦哥岭青年团队树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标杆。民族宗教、国防动员、人民防空、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科协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邮政、通信、地质、地震、气象、供销、统计、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绩表明,过去的五年,是海南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的五年;是海南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海南生态品牌擦得最亮,美誉度、影响力提升最大的五年;是海南政治生态好、风气正、干劲足的五年。标志着海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更有条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更有条件保护生态、普惠民生,更有条件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治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环境和趋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区域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将激发持续发展动力,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省内看,海南区位、气候、资源独特,后发优势明显,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加快三沙建设等是海南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重点领域改革将释放出更多红利,“互联网+”、海洋经济、新型城镇化等新的增长动力将拓展更大发展新空间。同时,海南仍属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薄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发育不充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对外开放力度、社会文明程度与国际旅游岛要求不相适应;社会治理能力和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专业型、领军型高端人才不足;保持和提升综合环境质量难度加大。
因此,“十三五”期间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攻坚克难,补齐短板,实现新常态下海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机遇,加快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做优做强特色实体经济,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总牵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着力提升服务业比重,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20:60。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
——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4.5件。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缩小收入差距,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确保全省47.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含20万人巩固提升),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高。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和强度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目标之内。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占陆域面积的33.5%,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近岸海域面积的12.3%,湿地保护面积保持在48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不低于62%,大气、水体和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达到15%。
——社会治理管理能力大幅提高。社会治理成效显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实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第二章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和发挥海南优势
第一节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必须遵循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生态立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治省和坚持党的领导六大原则,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取得新突破。全面实施《海南省总体规划》,深入推进农垦、司法体制、行政审批、国有企业等各项改革,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壮大12个重点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立跨区域、跨市县投资机制,推动城镇间生产分工、产业整合、园区共建。
——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南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航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临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建设,致力将海南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大平台、海洋发展合作示范区、中国(海南)—东盟优势产业合作示范区。
——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省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二节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
立足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着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着力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实施依法治省战略。
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生命线。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严守生态红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新型工业等绿色低碳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经济特区是中央在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中赋予海南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继续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擦亮特区品牌,凸显特区特色,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继续不断放大政策效应和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通过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的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用好用足用活国际旅游岛特殊政策,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新一轮农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推动优化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推进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第三节 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 坚持富岛与强军相统一,强化军地军民融合发展意识,完善军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搭建军地资源共享平台、军民融合信息平台,促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兼容共用。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重点建设传感器产业化基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与服务基地、南海海洋装备产业及综合保障基地。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局面。健全军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体系。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国防动员工作制度。加强海上动员力量建设,提高海上维权维稳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第三章 推进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动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强力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通过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把农垦打造成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家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实施互联网申报和全流程阳光审批。
(三)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质量和效益。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搭建城乡统筹发展、海洋发展等省级重点投融资平台。
(五)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消除省与市县共享税种分成比例差异。
(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七)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加快价格改革,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继续深化水、电、气价格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本省居民在建制镇和小城市(县城)的落户限制,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动力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投资有效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二)提高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培育新型消费,扩大传统消费,创新消费模式,重点实施休闲度假旅游、养生养老、医疗健康、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八大消费工程,着力完善消费市场体系,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满意度,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到2020年,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40亿元,年均增长8%。
创新惠及外来游客和本岛居民的消费免税模式,逐步扩大离岛免税商品品种和购买额度,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争取将乘坐火车、轮渡离岛旅客纳入离岛免税范围。鼓励发展消费信贷,促进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远程服务等发展。大力支持和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对在海南省重点信息产业园区落户的电子商务企业可参照执行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同等优惠政策。
(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开展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特别是围绕“多规合一”、国际旅游岛规划、“一带一路”实施方案、三沙建设、12个重点产业、六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五网”、百个特色产业小镇、海洋资源开发、城市内河(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谋划一批项目,加强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将规划的重点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以增量投资促进结构调整。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及三年滚动建设计划,实现从项目储备到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竣工投产全过程动态管理,形成“策划一批、招商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良性滚动推进机制。“十三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2万亿元,年均增长10%。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金融、社会资本等更多资金支持海南“十三五”重点项目建设。
(四)拓展进出口市场。优化外贸结构,在特色农产品、石化产业、油气储备、矿业及新能源等方面巩固和培育外贸增长点,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4.5件。实施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团队参与海南研发基地建设,建设省部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海南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优化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方式。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30家以上;支持创建100个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创建3个国家级或省级创业型城市。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通过组织开展“特贴专家”、“省优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15人才工程”的评选,选拔并培养一批职业道德优良、学术技术领先、业绩突出的各行业各领域带头人。建设特色鲜明、体制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充分发挥各类智库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推进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强化应用对策研究,推进具有海南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解决好社会科学领域各类领军型人才短缺问题。支持省社科联(院)一体化建设,支持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均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型高端智库。优化人才发展政策和环境。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的作用。
第四章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第一节 高水平发展旅游业
推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加速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创新旅游业态与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富有魅力的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推进旅游与免税购物、医疗康体养生、演艺娱乐、邮轮游艇、高尔夫、文体会展、婚礼节庆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旅游+”,强力优化旅游环境,努力建设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12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过夜游客人均停留4.2天,过夜游客人均消费3500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50万,带动间接从业人员达200万人。
第二节 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坚持把农业作为农村奔小康、特色城镇化及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撑不动摇。高标准建设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天然橡胶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五基地一区”,力争五年内创办100个高标准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海南富足农民、服务全国的王牌产业。
第三节 全力推进互联网产业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游戏动漫和服务外包等应用服务产业,大数据、研发设计、数字内容、物联网和卫星导航等平台支撑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快海南互联网产业升级,加强互联网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国际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搭建产业平台,建立孵化体系,培育标杆企业,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开发、产业合作,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
第四节 培育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推动医疗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开放医疗健康服务市场,用足用好国家赋予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特殊政策并逐步扩大到全岛,培育医疗健康产业集群。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健康保险、体育健身等多样化的健康产业,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在海口、三亚、儋州等城市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工作。到2020年,医疗健康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第五节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和跨境金融加快发展,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全省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第六节 发展壮大会展业
加快会展业的升级改造,推进会展业服务标准化,培育会展品牌,将会展业打造成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产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展机构,继续巩固和做强现有的会展品牌并打造一批新的知名会展品牌,培育一批会展龙头企业。到2020年,海南省会展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第七节 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网络空间布局,推动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各类型物流业态及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业服务中心城市、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城乡居民生活的能力,逐步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45亿元,形成2—3个营业额超100亿元的大型物流园区。
第八节 发展油气产业
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南海开发等机遇,以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发展油气产业。以油气加工产业优化、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传统化工产业升级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走“专精特新”的道路,往下延伸产业链,配套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油品和化工品储备及工业服务业。
第九节 发展医药产业
抓住国家实施医改、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重要机遇,创新我省医药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优势品种,壮大医药产业规模。到2020年,实现医药产业产值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第十节 发展低碳制造业
坚持集约、集群、低碳、节能、园区化、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新兴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新型网络化制造等低碳制造业。
第十一节 转型升级房地产业
积极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科学安排房地产开发时序,促进房地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以本岛长居型居住地产为基本、经营性房地产为主导,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力争到2020年末,全省经营性房地产占新开工面积比重不低于33%,房地产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第十二节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资源、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第十三节 加快六类产业园区建设
规范高效运营旅游园区、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临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健康教育园区等六类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引导向关联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平台。推动园区复制自贸区优惠政策,实施园区“准入清单”,逐步实现重点园区建设项目零审批,构建高效运转的园区运行体制。把海南生态软件园、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口美安科技新城作为试点园区,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应用到六类产业园区。
第五章 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实施《海南省总体规划》,按照“统筹陆海发展、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空间布局、高效配置资源”的思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明确海南的主体功能区划,划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形成南北两极带动、东西两翼加快发展、中部生态保育的全省空间格局。
(一)生态空间结构。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在生态红线区实施最严格的立法保护,严控各类开发行为,生态管控区实行严格的空间总量和占补平衡刚性控制。生态保护红线区要保持保护面积不减少、区域性质不转换、生态功能不降低、管理责任不改变。加强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
(二)开发建设结构。建设“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全省;建设琼海、儋州区域中心城市,加快琼东、琼西两翼发展;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为依托,优化全省城镇、旅游度假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的开发建设结构。
第二节 完善基础设施“五网”
(一)构建陆海空一体化互联互通“路网”
加快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绿色的陆海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乘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流通无缝衔接。
公路。形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贯通全岛的国、省道为主干线,旅游公路为补充,各市县互联互通,县乡村道深入通达的科学合理公路网格局。建成琼中至乐东、万宁至儋州至洋浦、文昌至博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国、省道新改建工程。加快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沿线旅游服务功能。完成自然村道路硬化。
铁路及城市轨道。形成以环岛高铁为主骨架,地方专支及特色铁路为补充的铁路网格局。建设海口至湛江高速铁路,实现海南高铁与全国高铁联网;加快推进既有西线铁路三亚至乐东段扩能改造为旅游观光铁路;适时开工建设洋浦支线铁路;研究建设既有西线铁路海口至乐东段电气化改造、马村港新建疏港支线铁路及货运编组站建设、八所港疏港支线铁路改造工程、“海澄文”和“大三亚”城际轨道交通。结合三亚新机场规划建设,研究三亚临空经济区支线铁路。
机场。形成海南岛“南北东西、两干两支”的机场布局。建成运营琼海博鳌机场,完成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三亚新机场和儋州机场。通用航空布局合理。
港口。以“四方五港”为重点,全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构建全省港口“一盘棋”格局。统筹规划全省港口功能布局,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推进港、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口港发展成为以集装箱、杂货、陆岛客货运、邮轮为主,兼顾石油化工和南海开发后勤支持保障功能的综合性枢纽港;洋浦港发展成为海南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口岸,海南发展大型临港工业的重要依托;八所港发展成为南海油气加工储运基地,兼顾散杂货和边贸运输;三亚港发展成为邮轮母港和游艇基地;清澜港发展成为服务文昌市经济社会、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和为三沙市生活补给、人员往来提供运输保障的港口。建成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二期工程、海口邮轮母港、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二期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三期散货码头工程等。
(二)构筑现代通信“光网”
按“一年补短板、三年达先进、五年要领先”的目标,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网络强省战略。2016年,继续实施光网智能岛建设项目,推进全省城区和行政村光纤宽带及4G网络建设,加快全省重点公共场所WiFi建设,基本实现光网、4G全岛全覆盖,重点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2017~2018年,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扩大宽带速率、光纤宽带和4G用户覆盖率;适时启动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加快数据中心建设,集聚优质应用、内容和信息源,带动高带宽用户成长,力争实现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指标跻身全国先进行列。2019~2020年,进一步提升光网速率、移动宽带速率,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适时启动5G网络建设,加快推广应用。
完善海南省“三纵(西线、中线、东线)三横(洋浦—琼海、昌江—万宁、乐东—陵水)”的网格状干线传输光缆网络,建设海口、三亚省级通信枢纽,新建海口—湛江出岛光缆。实行铁塔共建、管廊共享,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率。逐步形成覆盖南海主要海域、陆域、空域的立体化信息基础网络。
实现全省重点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包括全省景区游客集散中心、餐饮、购物服务区,三星级及以上酒店大堂,公共交通枢纽候客区,行政服务办事大厅,文化体育场馆公共活动区,会展中心等公共区域,为游客提供快速、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和旅游、农业、民生、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打造数字海南、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智能岛。
(三)打造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电网”
建设海南智能电网系统。大幅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适应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接入要求,强化配电网架结构,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电网系统抗灾能力建设,提供区域间事故支持和备用功能,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计量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智能用电系统和双向互动的营销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海南电网220kV主网架结构建设。加快建设跨海联网二回工程,形成环绕沿海各个负荷中心的220kV双环网和核电至海口、儋州至琼海、东方至陵水三条220kV双回路输电通道,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的电力主网架格局。
电源点结构建设。构建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电源结构。适度超前发展高参数高能效清洁煤电,开展“能效电厂”建设示范工程,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对新建电厂采用清洁煤电技术,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或高于气电标准。重点推进海口电厂五期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建设,推进洋浦热电联产工程2台35万千瓦机组建设。安全推进核电项目规划建设,开工建设昌江核电二期2台机组,加强安全通道建设。确保琼中抽水蓄能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开工建设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适时建设琼东和三亚燃气调峰电厂。积极利用屋顶、废弃矿区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余压发电等项目。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
加快建设覆盖全岛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立政府、企业、电力等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全省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通过企业自建或多方合作方式建设以快充为主的城际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全岛高速公路城际充换电站全覆盖,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全省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以海口、三亚为电动汽车试点应用核心示范城市,在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物、社会公用停车场、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等地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岛。在现有海口龙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运营管理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动汽车”建设,创建全省电动汽车与充换电设施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电动汽车快速有序发展。
(四)构建覆盖全省“气网”
实施“气化海岛”工程。2017年底前完成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形成全省天然气环岛主干网。到2020年,建成“田字形”供气管道,大幅提高全岛天然气普及率,市县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管道气,全省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98%以上。
(五)建设全岛协调均衡生态“水网”
在缺水问题突出的区域新建一批蓄水、引水等大中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实施海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谋划重要骨干水源之间的跨区域连通工程,建设区域内水系连通工程;继续实施松涛、红岭、大广坝等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热带高效农业水利建设项目,采取“大、中、小、微”等措施并举,新建松涛西干渠、乐亚等大中型灌区,以高标准节水要求全面开展全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巩固提升。
实施大江大河、重点中小河流的城镇、农村段防洪工程及沿海12个市县海堤工程建设;推进易涝地区系统治理;继续开展病险水库、水闸出险加固;加大中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能力建设。
第三节 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建设
(一)建设“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以资源利用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配套政策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为重点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海口市,突出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发展旅游、金融、会展、商务、购物、教育、医疗健康、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和低碳制造业。充分利用美兰机场航运中心、空港保税区对海口市江东组团的带动作用,实现对文昌木兰湾新区的辐射;充分发挥海口市长流组团包括美安科技新城、秀英港西迁的带动作用,更好与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发展良性互动。积极争取设立“海澄文”国家新区,进一步放大“海澄文”一体化对全省的带动支撑作用。澄迈、文昌、定安、屯昌等卫星城镇做好产业承接,推动互联网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房地产、休闲度假、热带高效农业、绿色建筑产业、康体养生产业等优势产业。到2020年,“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省50%以上。
(二)建设“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强化高端旅游、精品度假,全方位对旅游要素和旅游设施进行国际化改造,促进先行达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际标准,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全域化旅游示范区。
做精做美三亚市,重点提升邮轮游艇、健康医疗、高端海洋度假、免税购物、会议会展等产业功能,努力把三亚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和服务功能一流、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旅游城市。陵水依托清水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吊罗山等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升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水平,构建以旅游度假、雨林养生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乐东依托龙栖湾、龙腾湾、龙沐湾、莺歌海、尖峰岭等旅游区,增加旅游产品布局,突出以国际化娱乐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适时推动海洋旅游发展。保亭依托千古温泉、热带雨林、乡村风光、南药等自然生态资源和呀诺达、槟榔谷等旅游景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构建以健康养生为核心,以旅游温泉、医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到2020年,“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省25%以上。
第四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为省域中心城市,以儋州、琼海为东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推进万宁市区、临高县城、东方市区、昌江县城、琼中县城、屯昌县城、定安县城、五指山市区、白沙县城县域中心镇建设,推进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产业小镇”四个规模等级构成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强化城市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城市修补工作,推进以县域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风貌体系建设,促进县域中心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基础设施提升以及城市综合管理升级。推进儋州、琼海、文昌、海口演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小镇。围绕热带特色农业、旅游、互联网、渔业、民俗文化、物流等产业,高水平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作为推进海南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载体,实现一镇一品。
(二)合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研究村庄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的类型、方向和具体措施。重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合力建设100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第六章 建设全国生态
文明示范区
第一节 保持生态环境质量
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设定环境质量底线,“十三五”期间,保障空气、主要江河湖库水质、主要近岸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巩固并有所提升。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目标内。城镇年度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以上,农村年度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主要旅游度假区年度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重点工业园区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优良比例(一、二类)不低于95%,主要旅游区达到100%,老城工业园区符合或优于海水四类标准,其他重点工业园区符合或优于三类标准。谋划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西沙海洋国家公园、红树林湿地国家公园、水稻国家公园、南丽湖湿地国家公园。儋州、琼海、万宁要充分发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带动作用,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引领,率先大幅提高绿色化程度。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耕地开垦区域,以补定占,实施耕地开垦,确保我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到2020年,我省耕地保有量10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940万亩。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到2020年,全省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20%、30%。
第二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
大力开展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合理扩大核能,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东方市新能源示范市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合理制定水价,制定节水规划,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明确用地强度指标,严格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单位产出能耗,建立健全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制度。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实施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第三节 推进低碳发展
有效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电力行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电力行业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国家控制目标。鼓励发展高效冷热电联产机组,支持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建设。水泥行业,鼓励采用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等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化工行业,重点推广煤气化技术、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造纸行业,加大废纸资源综合利用,科学合理使用非木纤维;食品、医药行业,要加快生物酶催化和应用等关键技术推广;交通运输业,全面落实行业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十三五”目标任务;建筑业,提升并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控制农业、废弃物等其他领域碳排放。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法规规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推动《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加快出台《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和《海南省中部生态核心区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等一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全面清理现行法规规章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规规章间的衔接。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章。
第七章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海口、三亚、洋浦为平台整合全省港口、港航、港务资源,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空港、海港、贸易物流枢纽,实现优进优出。充分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协议的政策,积极推进面向东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
第二节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投资、贸易、旅游政策。推动将博鳌亚洲论坛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积极拓展海口、三亚国际航线,将海口机场打造成为进出东南亚地区的航空中转枢纽,强化三亚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提升海南面向国际市场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力争增辟洲际直飞航线,完善国内干线,加快发展支线,构建支撑海南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达通畅的航线网络。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上航线。
第三节 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全力打造国家外事活动基地。健全海南服务与利用博鳌亚洲论坛联席会议机制,服务中央做好高层次外交活动,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带动力,全方位开展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海南主题活动,举办中国-东盟省市长对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岛屿经济合作分论坛,创新“一带一路”普惠金融模式分论坛及南海议题分论坛。以海口、三亚、琼海(博鳌)、万宁为基点,建设好最美国家外事活动基地。
第四节 提升对外经贸旅游合作水平
积极推动构建“环南海经济合作圈”。加强与环南海区域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环南海经济合作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建设南海国际航线中转补给站,吸引国际班轮在我省开展中转、装卸、搭载业务,大力发展国际中转物流。培育、遴选我省与沿线国合作项目。
第五节 扩大人文交流
依托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世界华文传媒经济论坛等平台和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文化传媒机构等机构,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人文往来、智库交流、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搭建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资源互联共享平台。
第八章 建设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先行区
第一节 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按照“三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的要求,到2018年,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我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20年,脱贫农户的增收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脱贫成果进一步稳固,摘帽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
第二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继续实施中职教育全部免除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新建特殊教育学校8所,加强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完善配套机制,支持贫困学生上大学。
第三节 促进就业创业
施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企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培育创业公共平台。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四节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民族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就业扶持和援助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每个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体育健身、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立起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机制,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群众满意度有较大提升。到2020年,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文化室、体育场所、无线电视数字化全覆盖,力争成为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完善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制度,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工作。加强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及时解决好城乡特困户、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城乡困难人群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有效发挥重要补充作用。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账累积,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健全海南与各省(区、市)异地医保互认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保经办。健全失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第七节 实施健康海南行动
实施建设“健康海南”工程。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和医疗服务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到2020年,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0张/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14人/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比2015年增长1.2岁。
第八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政策实施过程风险可控,确保生育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抓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人口结构平衡。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加强老年人特别是失独老人权益保障。解决无户口人员依法办理户口。注重家庭发展。
第九章 实施海洋强省战略
第一节 发展现代海洋经济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深海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信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争创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发展,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优化提升临港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洋浦、东方为中心的临港油气化工产业基地,推进临高金牌港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推动临港工业与运输、金融、保险、商贸等产业联动发展。加快现代海洋渔业、水海产品深加工、船舶修造、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培植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兴海和人才强海,积极引进国际海洋组织和国内海洋研究机构落户入驻,支持建设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国(海南)海洋生态研究中心,争取主办中国(海南)国际海洋旅游博览会。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促进与国内外及港澳台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海洋高校。构建海洋公益事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海洋产业创新平台。
第三节 统筹推进三沙市发展建设
推进三沙战略腹地建设,加快木兰湾滨海新区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海岛及其邻近海域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着力打造南海区域合作先导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努力把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第四节 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
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积极推进洋浦、东方产业基地的建设,建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材料、专用化学品及精细化工产品,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石油化工深加工项目,逐步形成区域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完善现有的码头设施,推进成品油、原油的储备库建设形成大型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建设成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推进海口、文昌等地后勤服务保障基地建设。
建设海上救援基地。加快建立健全海上搜救应急反应体系,以三亚海事综合监管基地为依托建设南海应急救援母港基地,以八所海事基地及木兰湾为依托建设南海应急救援岸基保障基地,建设西、南、中沙南海前方应急救援基地,形成覆盖整个南海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气象观测、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海啸预警等科研服务保障基地。
第五节 提高海洋管理能力
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规体系,重点解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日常管理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形成协调、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集中集约利用海域资源,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动态管理和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加快有居民海岛开发建设与保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推进无居民海岛的保护性开发,允许单位和个人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申请使用权。加强资源调查,重视海域使用论证、审批和监督,健全海域、海岛使用权市场机制。开展海域海岛和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促进近岸海域、陆域和流域环境协同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加强内海整治。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大海岸带检查治理力度。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近岸海域及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源溯源追究制度,提高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支持三亚市、三沙市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第十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
第一节 实施依法治省战略
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实现全省法规规章更加完备、法治实施更加高效、法治监督更加严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快形成完备的法规规范体系,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加强法治教育,推进全民守法。
第二节 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快完善法规规章体系。充分运用好特区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加快制定出台一批新的法规规章,及时修改和完善一批现行法规规章,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法制支撑。完善立法公开制度,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听取民意,凝聚社会共识。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制定并公布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对权力集中的重要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公共资金、自然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实行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行政机关必须带头守法,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第三节 健全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着力加强城乡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建设。加快培育城乡基层组织,加快基层组织场所建设。探索建立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队和社区党政组织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民主组织形式和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居务村务公开等制度。
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市县和省直部门应急办事机构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和全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全省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安全防控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安全风险理性认知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加强非传统安全的风险预警、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建设。建设平安校园。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智慧型海岛安全防控网络,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深入实施打黑除恶、禁赌禁毒、“两抢一盗”等一系列专项打击和重点整治行动。推进网上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建立信息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落实建设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重点地区综合治理。
第四节 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开展食品安全省创建工作。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力度,到2020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量达到4件/1000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示范市,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能力建设,构建贯通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动监管机制,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加强“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实行严格的“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重点抓好蔬菜、牛羊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十三五”期间,全省建设高标准、稳定的常年蔬菜基地不少于15万亩。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超对接、“网上菜篮子”和“菜篮子”进社区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健全政策支持及应急保障机制,让海南人民群众吃上“便宜菜”。
第十一章 组织规划实施
本规划经过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实现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组织编制和实施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市县发展规划。省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2个区域规划和48个专项规划。省级专项规划特别是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区域规划,要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二节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三节 积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强化要素保障。把重点项目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程,强化层级互动,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项目需要,依法依规推进建设。省政府审批立项的省重点项目,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省统筹保证,不再单列下达,在办理转用手续时直接安排。加强与财政性资金、信贷资金的衔接和引导工作。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环境容量。
加强项目管理。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严格建设程序。落实项目建设各项监管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优化建设环境,继续实行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落实征地拆迁责任主体,实施考评和奖惩激励制度,排除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
第四节 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各市县、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分解落实到省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省有关部门和各市县政府要将约束性指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和市县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对规划主要目标、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向省人大汇报序时进度、接受人大监督检查,并向省政协通报情况。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完善规划的中期评估制度,2018年对“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需要调整规划时,由省政府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第五节 加强社会监督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也是全面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关键时期。全省人民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把握新常态,抓好新机遇,谱写新篇章,为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可在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