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组织定点帮扶村农民出门学习致富经

08.10.2014  19:05

海南人大网消息(韩燕)近期,为加快东方市天安乡陈龙村的脱贫步伐,省人大机关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银章和驻村干部率领天安乡党政负责人、陈龙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一行15人,赴儋州、琼中和屯昌南吕农场,学习种养技术,开拓致富思路。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陈龙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一批特色项目,从柚子实验园、山鸡养殖场、养蜂合作社、菌草林下种植、力乍村竹林农家乐、新民村种桑养蚕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学习取经。2天的时间,走了3个市县,考察了8个点,时间紧, 内容 多,效率高,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在屯昌南吕农场红肉蜜柚种植园、儋州大成晶柚实验园,村民们围着技术人员,详细询问柚子的栽培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渠道,并记录下挖坑、施肥、剪枝、浇灌等的注意事项,为避免记错,甚至还将肥料袋子拿上,准备一回去,即把帮扶柚子苗好好种上,好好管理,争取试种成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在琼中黎母山绿源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什运乡番道村山鸡养殖场,村民们带着问题学习,既学到了养殖知识和经验,思想上也受到了触动,发展经济不能等靠要,看准一个项目,可以几户联合,或者以组建合作社方式发展,不怕规模小、不怕速度慢、不怕没技术、不怕没资金,就怕不行动。只要认真去做,因地制宜去做,小小的蜜蜂、传统的山鸡,就能产生大效益。

在儋州,那大镇力乍村发展竹林农家乐,进行菌草林下种植取得成功,焕发着生机与活力。镇里总结,力乍村能由过去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关键在于现任村书记的强有力的“主心骨”作用和忘我工作精神,能够解放思想,排除万难,千方百计做好群众工作,带领全村紧紧抓住建设美丽乡村的机会,突出百年客家村庄特色,通过土地置换、入股分红等方式,把农民手里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推进村庄整体规划,立面改造,发展以农家餐饮为主,带动特色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品发展的农家乐经济。除发展农家乐以外,还充分利用橡胶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组成菌草林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橡胶林下搭蓬种植灵芝、木耳、蘑菇等,经济效益可观,是理想的林下农业种植项目。

在琼中,和平镇新民村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新民村座落加铁岭下,顾名思义是新来居民的村庄,1970年建村时道路不通,满目荒山荒坡。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新民村经过不断积累种养经验,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康庄大道越走越宽。2013年全村农业产值2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2元。主要产业收入中,桑蚕94.95万,山鸡50万,橡胶44万,槟榔34万,益智15万,其他30万。这么良好的经济效益,得益于新民村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新民村种桑养蚕达到一定规模后,延长桑蚕产业链,开发建设蚕丝被加工厂,利用废弃桑杆、蚕砂养羊、养鸡,发展循环经济。下一步,新民村还瞄准了有需求、价位高的柠檬市场,要扩大柠檬种植规模,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现在的新民村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科普示范村庄”,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农民的幸福指数高。

本次学习活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跃兰、张力夫同志亲自策划并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工作安排周密,陈龙村种养户勤学好问。每到一处,市、县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协调考察,并安排当地乡镇和村两委负责人、致富带头人、技术专家介绍经验,进行手把手的示范、讲解和传授;陈龙村农民们人手一本笔记本,边学边问,边问边记,并留下相关人员的联系电话,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建立联系。学习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截至发稿,陈龙村传来好消息,由张力夫副主任协调解决的500株帮扶柚子苗,已按技术规范种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