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接受海报融媒体访谈
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5 月19日 ,吴井光做客《公仆之声》,就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等问题接受访谈。本报记者 袁琛 摄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全面小康,是全国人民的梦想。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然而,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仍然有47.7万人(其中20万人属于巩固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少了他们。省委、省政府决定,实行“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扶贫战略行动,到2018年,贫困市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海南贫困人口需要什么样的牵引力和助推力?又将如何“对症下药”?今天,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做客海南首档融媒体栏目《公仆之声》,接受海南日报、海南日报客户端、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的访谈,并和本报读者及网友进行互动。
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吴井光在担任省扶贫办主任之前,就曾工作在扶贫战线上了。1988年,他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任科技副县长,帮助中部山区农民建立产业脱贫致富。
“那时候,很多农民住茅草房,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当地有句歌谣唱道,‘一间茅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一把镰刀砍大山,一碗谷种养全家’。”吴井光说,前段时间,再回到白沙,偏僻的南开乡,不少农民已经住上两层楼房,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了。
数据也显示了我省扶贫开发事业的显著成就,经初步核实,2011年到2015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由82.9万人减少到47.7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不过,海南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脱贫攻坚不能放松,不能有任何折扣。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吴井光说,目前我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五指山、临高、白沙、保亭、琼中5个国定贫困县和儋州,6个市县的贫困人口占了全省的四成多。
“贫困人口识别经得起社会监督”
只有找准“病灶”,才能有效“治疗”。“扶真贫、真扶贫,首先要识真贫、真识贫。”吴井光说,从今年开始,海南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调查清楚“扶持谁”,找出致贫原因“扶什么”,才能做好“怎么扶”。
吴井光介绍,每一个贫困人口的确定都经过层层关口,首先由农户自己进行申请;其次,村“两委”班子 、驻村工作队审核,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之后进行第一次公示;再由镇政府进行审核,进行第二次公示;最后县扶贫办再次进行复核,进行公告。
“既要做到不让非贫困户‘进’,也不能让贫困户‘漏’。”吴井光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抽调12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400多个调查小组,对13万多户农村贫困户进行了入户调查,对全省47.7万贫困人口全部进行了识别,经得起社会监督。
本次入户调查复核工作,工作队还与贫困户一起分析查找贫困原因,逐一登记造册,基本摸清了贫困户致贫原因。吴井光介绍,致贫原因主要有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缺土地,以及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交通条件落后、因缺水等,还有部分群众脱贫意识不强。
10项脱贫攻坚措施断穷根
针对我省致贫原因,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引导劳务输出、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实施卫生健康、实施科技人才引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等10项脱贫攻坚的措施。
“根据具体贫困户致贫原因,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吴井光说,比如扶持特色产业,我们就根据贫困户自身的情况,发展效益高产业,不仅扶持种苗,缺技术的给予培训,缺资金的给免息贷款,并且通过企业、电商等帮助他们拓展销路。
不过,吴井光认为,贫困群众要断穷根,还需要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欲望,提高内生动力。“以前在中部市县扶持发展橡胶产业,最开始把种苗运到村里,老百姓都不愿意种,非常被动,感觉给政府打工,后来经过教育,通过致富带头人的带动,逐渐转变了观念,提高了产业发展积极性,让很多人脱贫致富。”吴井光说,要通过教育,改变老百姓“未富已安”的思想,培育勤劳上进、勤俭持家的意识。
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从中央、省到市县均加大了扶贫资金的投入,今年海南省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就达5亿元,同比增长近9倍。“资金多了,项目多了,监管也要跟上。”吴井光介绍,纪委监察、审计、检察院等部门均加大了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扶贫部门也将在项目实施监管方面把好关,驻村工作队将在一线监督扶贫物资是否到位,既要把风险防住,又要把效能提上来,让扶贫资金真正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救命钱”。(本报海口5月19日讯)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6年05月20日 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