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三大支柱夯实丰收基础

05.12.2014  12:09

制图:李姿阅

  国家统计局4日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打破了农业“两丰一歉”的传统规律,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农业工作的总思路和总目标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稳粮增收。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筑牢三大支柱,坚守一条红线”,即筑牢政策、科技、基础设施等三大支柱,守住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加上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稳粮增收有底气。“十一连增”,是改革赋予“三农”发展动力的又一次见证。

  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0.7%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侯锐在解读今年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原因时指出,政策稳定,措施到位,使粮食生产获得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及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早发布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多方面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

  中央安排的农业“四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下拨农作物种粮补贴资金214.45亿元,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全国覆盖。

  持续推进和深化的农村改革,成为“十一连增”的压舱石。改革措施的推进,农民吃上了土地“定心丸”,焕发了种粮积极性。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维护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好土地承包权。承包地确权登记、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试点、农村土地流转……一系列农村改革的积极稳妥推行,使农业生产要素迸发了空前的活力。

  应该说,种粮积极性的提高,为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创造了条件。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112738千公顷(16.91亿亩),比上年增加783千公顷(1174万亩),增长0.7%。

  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

  在农业部组织的秋粮探行调研中,华北、东北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普遍反映,由于推行了密植和玉米晚收技术,玉米单产获得了大幅提高,平均每晚收一天,玉米单产就会增加10到15公斤。

  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农业科技发力的重要成果。今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2013年增加8.4公斤/公顷(0.6公斤/亩),提高0.2%。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提高,为粮食实现“十一连增”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农业科技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的重要支撑。“十二五”以来,由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推行,我国累计增产粮食6342万吨,增加效益674亿元。

  粮食生产不再仅仅“靠天吃饭”,水利对粮食贡献率40%以上

  近年,我国大力推进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大大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使粮食生产进入不再是仅仅“靠天吃饭”的全新局面。

  客观上看,实现“十一连增”,老天帮了大忙,也给了“黑脸”。侯锐说,从冬小麦、晚稻的气候条件看,其生长期间主产区气象条件接近常年,有些地区甚至好于上年,对相关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利。冬小麦生长期间光温水条件配合较好,灌浆充分,千粒重增加。特别是在成熟关键期没有遭遇长时间阴雨及高温干热天气,也未出现大面积倒伏和成规模的病虫害,对小麦单产提高极为有利。

  老天给的“黑脸”是今年局部地区灾情较重,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卡脖旱”,秋粮生产受到影响。但是,一方面,由于灌溉条件差的丘陵山区受旱影响较重,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影响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各级政府抗灾力度大,加之8月中旬以后多数受旱地区旱情解除或得到缓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曾衍德表示,战胜“卡脖旱”,实现粮食生产丰收,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的突出亮点。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9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10041千公顷,下降29%;绝收面积2854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400千公顷,下降12%。但是,大旱之年夺丰收,基础设施建设牢靠是重要原因。

  大力推行高产创建示范方和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我国旱涝保收田面积大幅增加。水利部农水司司长王爱国说,水利对粮食贡献率40%以上。2011年到2014年,全国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00多亿公斤。这些项目区,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

  “十一连增”,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新起点。保障粮食安全、克服粮食生产的制约性因素、提高粮食品质,还有更多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记者 朱剑红 高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