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城市建筑风貌 提升海口城市品质

13.02.2018  18:42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海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受损、公共设施滞后等“城市病”,特色缺失、千城一面等建筑风貌问题饱受诟病。2017年初,海口市紧紧依托生态本底,融入民本理念,重点围绕水体治理、增绿护蓝、交通优化、文化复兴、品质提升、棚户区改造、土地矿坑修复等七个方面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海口市建筑风貌管控指引》是海口城市更新品质提升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评审专家一致肯定。

  宏观层面“究其道

  传承“基因”挖特色

  据市规划委主任龙舒华介绍,开展城市建筑风貌管控指引研究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规划管理、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城市认同、提升宜居水平的关键所在。市规划委积极联系中规院,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管控相关要求,加快推进研究成果向规划文本、图则转换,通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手段,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型、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管控,塑造有特色有历史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推动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

  在规则设计过程中,海口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部门座谈、专业咨询等途径,深入研究梳理城市建筑风貌方面存在的现状特点、主要问题和民生诉求;另一方面,充分对接《海口市总体城市设计》等上位规划文件,参照城市风貌的四个定位——“海滨风采、田园风境、本土风情、现代风尚”,从城市气候特征、环境特色、本土文化、时代精神四个维度出发,挖掘海口建筑风貌的特色基因,最终确定建筑风貌总体定位。

  中观层面“琢其器

  重点建筑展特色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海口建立通则和细则的指标体系,分类分项、规范引导建筑风貌,建筑风貌通则适用于所有建筑,保证“一般建筑不出错”的达标线;建筑风貌细则重点发力滨海滨水、历史建筑等重要特色建筑,达到“重点建筑展特色”的美丽线。

  一般建筑风貌通则从建筑形象控制要素入手,在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形态、色彩材料、附属设施五个方面分项提出一般性规定要求,并结合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酒店建筑等功能特点分类提出针对性规定要求,如要求高层住宅布局应统一中有变化,形态完全相同、连续等高的建筑数量不宜超过3栋,3栋以上应当进行高低错落设计;相邻建筑的高差应适宜,高者不应超过低者高度的1.5倍,且两者高差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5等详细的数据要求。

  特色建筑风貌细则内容主要针对滨海滨江滨水建筑、传统特色建筑、景观建筑、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四类个性化、典型性的建筑类型,遵循“定性定量相结合、严控与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技术要求,如对于滨水、滨海建筑,水体保护范围外侧100米范围内为建筑高度控制区;建筑体量应腹地高、滨水低、逐级跌落;贴临水体岸线建设用地,建筑高度不宜高于24米,禁止建设高层建筑;建筑距离水体岸线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其建筑高度等详细规定。

  微观层面“致其用

  规划审批有依据

  双向支撑、全程跟踪规划设计与审批管理工作,对海口市主城区的新建、更新项目,以及为城市建筑风貌相关的规划、设计、审查、审批提供了技术支撑、评价标准和决策依据,保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与审批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有效性。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可参照指引筹划设计工作,结合地块规划设计条件,锁定建筑风貌设计定位和相关管控要求,方案设计有章可循;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对标指引管控要求组织方案审查工作,方案审批有理有据。

  评审会专家组由国内规划、建筑方面的7位专家组成,提交的规划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评价,认为前期调研深入,技术路线清晰,规划理念先进,内容全面,措施可行,成果科学性、系统性较强。会议对下一步规划修改完善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建议,比如突出风貌管控重点,加大对滨江、滨海、滨园、门户节点等重点区域的管控研究;结合海口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城市审美取向,深入研究建筑风貌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加强规划成果运用的实操性,确保规划内容在城市片区控规中予以落实。

  记者孙衍玲 通讯员梁就成 实习生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