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符家祖孙五代70年接力为无名战士扫墓
2011年清明节,符家祖孙4代在无名战士墓前第一次合影留念。
每逢清明,符家在无名战士墓前摆上丰盛的供品拜祭。
符家孙辈给无名战士墓上香。
70多年前,黎族农妇从山上背回一名受伤的小战士,因伤势过重,小战士牺牲后被埋葬在自家墓地中,他的名字也与祖先牌位刻在一起。黎族符家祖孙五代——
70年接力为无名战士扫墓
2014年清明时节,三亚下洋田社区,符彪雄全家几十口人来到后山祭扫祖墓,距离两排祖墓还要高10多米的地方,一座无字墓碑显得有些特别,可符彪雄一家对这座无名墓的祭扫同样隆重。
70多年前,符彪雄的奶奶黎族农妇高氏从山上背回一名受伤的小战士。小战士牺牲后,符家人打破习俗,将其埋葬在自家墓地中。爷爷奶奶去世后,母亲董亚细遵从两位老人的遗愿,从1945年开始,每到清明时节,她都要祭扫战士墓。时光荏苒,2013年4月,86岁的董亚细病倒了,离世前,老人再三叮嘱儿孙们,不能弃无名战士墓不理,只要有符家的后代在,就一定要给无名战士扫墓。70多年来,为无名战士扫墓,已经成为这个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训”。
70多年前,黎家农妇救回受伤小战士
符彪雄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如今符家子孙所了解的关于无名战士墓的来历,都是从母亲董亚细处听来的。由于年代久远,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已无从知晓。
1939年,侵华日军入侵海南岛,当时还是小孩子的董亚细也被日军强迫去挖铁矿,村里很多人都被日军杀死在了铁矿场,年龄尚小的董亚细也常常被日军殴打。
18岁时董亚细嫁到了符家,而嫁过来之后她就和一座无名战士墓有了不解之缘,而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延续了整整70年。
“当年,日军在海南实施暴行期间,爷爷奶奶曾经收留了一名负伤的抗日战士。他们冒着被日军发现的危险,像亲人一样为这名战士进行救治。”符彪雄说,但没过几天,小战士因伤势过重牺牲了。由于当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为小战士买棺材,于是只能用草席将他包裹,安葬在了祖坟旁边。
这名无名战士是海南人,还不到20岁,腰间还挎着一个螺号,受了重伤,是董亚细的婆婆在山上发现后背回家的。小战士为抗战而死,死后连亲人都没有找到,董亚细的公公婆婆感到十分悲痛。也就是从那时起,每逢清明节,董亚细一家人都会来到小战士坟前祭拜,家里老人还不断嘱咐后代要好好照看战士墓,不能冷落了战士。公公婆婆去世后,董亚细遵从两位老人的遗愿,从1945年开始,每到清明时节,她都要带着孩子祭扫战士墓。
“母亲年轻的时候,我们符家的祖墓并不在现在的下洋田社区,而是在红沙那边一个村子。”符彪雄说,由于父亲是当地的民兵队长,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母亲董亚细独自抚养七个孩子,每年清明节,她还要带着年幼的孩子去祭拜祖坟和战士墓。
“当时祖坟和战士墓离我家有5公里远,母亲每年带着我们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前去祭拜祖坟和战士墓。由于村里的祖坟都集中在一起,其他人祭拜完祖先都回去了,只剩下我们一家还在忙着祭扫。”几十年过去了,符彪雄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