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经济面临压力 但通胀风险尚不足虑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陈一鸣】中国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2.5%,为去年6月以来最低。此前,经济学家们预计的1月CPI升幅为2.3%,实际数字比这一估计略高,但仍然算是温和。
路透社认为,对中国决策者来说,通胀风险尚不足虑,除非出现硬着陆或其他特殊情况。摩根大通预计,中国的通胀率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再次上升,全年平均通胀率可能在3%,远低于中国政府所能容忍的上限——3.5%。
由于受节日期间购买力旺盛影响,中国的CPI一般会在春节前后出现较大升幅,但今年通胀情况总体温和。美国《华尔街日报》将其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食品价格涨幅不大;二是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抑制进口商品价格的作用。路透社分析称,中国政府部门遏制三公消费,尤其是公款吃喝,对抑制物价涨幅有一定帮助。英国《金融时报》也称,“节俭过春节”对抑制通货膨胀影响较难量化,但效果显著。受政府节俭的影响,去年中国餐饮业的增长速度是20多年来最慢的。高档餐馆表示,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路透社称,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方面,今年1月中国的PPI同比下降1.6%。至此,PPI已经连续23个月下降,表明工业生产形势难以改观,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华尔街日报》将PPI连续下降的原因也归结为两点,一是原材料价格走低,二是制造业产能过剩。路透社则认为,这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也有关系。
《华尔街日报》引述专家的分析说,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水平是个好消息,但也反映出需求不够旺盛。路透社也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存在,估计一季度经济开局不会太好。英国《金融时报》则认为,中国政府决心抑制不断扩大的债务规模,加大了制定经济政策的难度。《金融时报》引述澳新银行经济学家的话说,对中国政府而言,更明智的做法是在“两会”期间将经济增长目标降至7%,因为如果继续将增长目标保持在7.5%,那么6月份前将不得不出台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