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垃圾刷脸积分有奖励 儋州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定时投放

31.08.2020  13:20

  “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每天早上和傍晚,儋州市文化中路的居民只要听到熟悉的垃圾车广播声,就会将已经分好类的垃圾拿出来投放。垃圾车上配置着四类垃圾桶,还有一块小屏幕,居民们只要对着屏幕刷脸,即可完成账号登录,要投放的垃圾经过称重后再投放,居民还有积分奖励。昔日街边脏乱臭的垃圾桶撤了,取而代之的是定时定点投放的流动垃圾车,以及定时定点的志愿者引导督促垃圾分类投放,街道不仅干净整洁没有了臭味,垃圾减量、资源可回收利用也初显成效。

  据了解,儋州市坚持垃圾分类推进,逐步探索了依托志愿者采用“定时+定点+定人督导”“上门分类收集”“积分奖励”“前期驻点指导培训、后期自行分类投放”等符合居民习惯的垃圾分类模式。

  居民正在垃圾转运车上刷脸分类投放垃圾。

  儋州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定时投放

  “厨余垃圾要单独分出来,里面不要混着纸巾等其他垃圾。分好类的其他垃圾应该投到黑色的桶,不同颜色的桶对应着不同类别的垃圾。”在儋州文化中路的垃圾定时投放点,志愿者张元向反复提醒,劝导市民准确将垃圾进行分类。

  儋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副局长郑艳艳介绍,儋州市定时投放分类生活垃圾,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早上6点至8点半、下午6点至8点半,是市民投放分类垃圾的时间,每个投放点由志愿劝导员引导市民正确分类垃圾。“自6月1日推行试点以来,儋州不断在探索适合儋州本地推行的垃圾分类模式,目前我们已经细化到根据城中村、高档小区、自建房集中的居民区等不同小区片区的特点来实行不同的垃圾分类模式,为的是能确保垃圾分类落到实处,真正让老百姓参与进来。”郑艳艳说,对于自建房为主的、基础建设相对较好的社区、村委会,在社区的背街小巷设置以宣传栏形式为主的投放点,在村委会设置公交站台式的投放亭,兼具集垃圾分类宣传、物流收运流向告示、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等功能于一体,在社区和村委会依托志愿者采用“定时+定点+定人督导”的模式,委派分类劝导员对市民投放生活垃圾进行引导及监督,对不正确投放的进行二次分拣。

  而对于一些管理相对薄弱、居民环卫意识相对较差的村委会,则采用“上门分类收集”模式,针对每户村民组织上门宣传,发动村民自治自理,并为每家每户发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垃圾收集容器,由村民自行分类后进行投放,每天安排分类工作人员上门收集。

  儋州一垃圾投放点,志愿者在旁督导。

  儋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计划9月运营投产

  在儋州那大镇武后村,一座伫立在村口的“高颜值”垃圾分类环保屋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垃圾分类环保屋的外墙还张贴着最新版本的垃圾分类知识和投放指南,供村民学习掌握。

  儋州美城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建伟介绍,自武后村被选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后,村干部和志愿者经常上门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经过一段时间的宣导后,村民们对垃圾分类都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产生的垃圾都会自觉进行分类并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渐渐地村里的环境有了改善,村民不再乱扔垃圾,村里环境也越来越整洁。

  据悉,自今年6月1日起,儋州率先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选取了65家单位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8月1日,儋州又扩大试点范围,新增三无小区、农贸市场、餐饮街区、自然村等20个试点单位。目前,各试点单位居民分类意识明显提高,试点工作初显成效。试点工作开展至今80余天,试点单位居民和职工的知晓率达到80%以上,参与率达到60%以上,分类投放准确率约50%左右。截至2020年8月26日,试点单位收集可回收物639.9kg、厨余垃圾85240.8kg、其他垃圾1010394kg、有害垃圾22.5kg。厨余垃圾分出量稳步提升,从6月1日的不到300公斤/日至8月26日的1510公斤/日(平均),翻了5倍。

  儋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副局长郑艳艳表示,下一步儋州市还将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扎实开展试点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制作垃圾分类答题小程序,通过上线小程序建立日常培训机制。

  “目前,儋州市正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飞灰固化物填埋、炉渣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确保今年9月如期运营投产,同时,早日开工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弃物收集处理项目,确保垃圾分类前端收集、后端处理设施形成闭环,启动儋州市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心项目建设,为全市打造一处环保教育基地。”郑艳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