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科技“风暴” ——海南中西部科技副乡镇长调查
我省中西部农村普遍分布于大山之中,是黎族苗族同胞较为集中居住的地区。这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生产水平低下,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远低于全省平均线。
如何在这一地区推动农村科技致富?2010年以来,海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联合实施了“海南省中西部市县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 派出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理想、肯实干的年轻人,挂职中西部11个市县科技副乡镇长,奔走青山绿水间,在大山深处掀起科技“风暴”,他们在改变着农村,也壮丽着自己的青春。
大山深处的科技“风暴”
——海南中西部科技副乡镇长调查
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科技厅通讯员 戴恩宇
“把叶片发黄的木瓜苗选出来分开种,管理时要特别照顾。”海南5月的天气已很炎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挂职科技副乡长郑重铭在的木瓜基地里,指导木瓜种植技术;昌江县板桥镇同为挂职科技副镇长的王平却在实验室里忙碌着,他利用公司引进的设备,在为当地养殖户检测鱼虾病害……
今年5月中下旬,海南日报记者对我省中西部地区部分挂职科技副乡镇长进行为期10天的采访调研,欣喜地发现挂职科技副乡镇长利用掌握的农业科技,教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为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民观念,贡献青春与才智。
缘起:拓宽推广道路 农业科技与行政“联姻”
“我省中西部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始于2010年。”回忆派遣计划的由来,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圣俊解释,海南从2002年以来探索创建了叫响全国的农业科技服务品牌‘农业科技110’,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农业科技110虽然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与农民零距离的问题,但这种单纯的农业科技服务,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方面,还是有诸多限制。
“我们想探索一种办法,就是让懂农业科技的人,也可以适当调用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这些资源为农业科技推广、为农民增收服务。”于是,在总结我省农业科技110和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将农业科技推广和基层政府行政职能相结合,提出从我省科技管理部门、省直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110服务系统、企业等单位,选派懂科技、为人正派的年轻人,到中西部11市县挂职科技副乡镇长一年。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叶振兴告诉记者,派遣科技副乡镇长还有一个大的发展背景:海南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在全省相对落后,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海南省中西部市县人才智力扶持行动计划”,具体实施十大行动项目,从2010年—2020年,对中西部市县实施“造血式”扶贫。 基于此,2010年,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联合印发《海南省中西部市县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方案》,作为十大行动项目之一,以加强中西部市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西部市县科技管理水平,为中西部农业科技推广道路增幅,促进我省农村科技进步均衡发展,当年就选派了36名挂职科技副乡镇长。
发展:四年三个台阶 科技副乡镇长带着项目下乡
五指山市通什镇科技副镇长陈润泽,从2010年第一期挂职至今,四年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副乡镇长的关怀和重视,他深有体味。刚到第一年,陈润泽可领到省财政补助科技副乡镇长每年7000元的生活补贴,没有任何工作经费,而挂职的乡镇由于经费和财务制度的制约,也很难给他太大的支持。“办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甚至连下乡的油费,都得自己出。”不得已之下,挂职科技副乡镇长创造了一种新的培训模式,那就是到田间地头去举办培训班,陈润泽挨家挨户自己上门传授农业技术,很多时候他需要自己掏钱给农民买种苗买农资。
了解到第一期科技副乡镇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省科技厅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给科技副乡镇长设立科技专项,通过项目经费的方式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在科技专项支持下,陈润泽在通什镇抓了800亩油菜基地、五指山猪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今年,我通过公司+农民的方式,在通什镇重点引进种植100多亩蓝莓新品种,这也是省科技厅的重点专项,先期试种的5亩已结果。有了科技专项,挂职工作开展起来不仅有经费,也更有抓手了。”能带着省科技项目下乡,科技副乡镇长在基层工作更有底气了。
叶振兴介绍,挂职科技副乡镇长工作通过几年实践完善,4年上了三个台阶。理顺规范了挂职科技副乡镇长日常工作管理,形成了省、市县、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共管机制;打破体制局限,拓宽了挂职科技副乡镇长派遣渠道,甚至从优秀应届硕士研究生中选派,今年选派的41名挂职科技副乡镇长,就有11名体制外科技人员;从2013年开始设立科技专项,支持挂职科技副乡镇在农村转化科技成果,至今已支持了99个农业科技项目。
改变:四年五大变化 政府农民挂职人员派出单位多赢
5月20日上午,临高县博厚镇科技副镇长周兆禧带记者参观加禄村毛薯种植基地,这是省科技厅列的重点科技专项。路上,周兆禧就被村干部冯志强拦住了。“周镇长,第二期毛薯苗什么时候能回来?村民想扩大种植到80亩。”
加禄村有一块砂砾地,种庄稼长势不好,基本上没有产量。过去只能种小叶桉、马占相思。冯志强家在这里也有4亩地,全种了小叶桉,7、8年过去,4亩桉树卖了不到1200元。去年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博士周兆禧派遣到博厚镇挂职,他可是全镇第一个博士。周兆禧调研后,建议村民结合海南开展的“绿化宝岛大行动”,将砂砾地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乡土绿化苗木,如沉香、木棉、雨树等,同时套种毛薯,树苗和毛薯苗以及种植管理技术都由周兆禧同热科院各有关研究所联系解决。
不到半年时间,博厚镇农民就感受到了这位博士副镇长带来的变化:由农民共同入股的加禄村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由“公司+合作社+农民”可年产4万只的鹅舍正在快速建设中、传统的甘蔗种植地也变成了标准化的香蕉种植示范基地……
“挂职科技副乡镇长有知识、有理想、熟悉农业科技,而且他们依托科研院所等平台,能最大化最有效地使用农村有限的财力、物力。四年来,科技副乡镇长在我省中西部农村掀起了农业科技风暴,给当地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叶振兴细数最重要的五大变化:乡镇科技管理水平提高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农民科技创业意识增强了、农村面貌改变了、科技副乡镇长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一种可喜的多赢的局面。
“郑重铭来了后,太阳能灭虫灯、太阳能滴灌、农业微喷灌、地膜覆盖等技术随着引入什运这个偏僻的乡村,全乡干部感受到了过去从没有过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活力与朝气。”什运乡乡长李强在什运工作6年了,森林覆盖率达85%的什运,如何寻找一条既能保护生态又能致富的产业道路,他和全乡干部探索多年,却苦于缺乏农业科技人才,除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乡村道路网外,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大的起色。2011年,曾被评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郑重铭被选派为什运乡科技副乡长,他暂停了自己在陵水两家“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和种植基地的经营业务。一到什运乡,他深入农户调研,将每个田块土地取样,送到海口进行土质检测分析,掌握了什运每个田块的土地性质,哪块地适合种植啥都了然于胸。
“他在什运工作3年,没有一分钱工资。为了什运产业调整,为了农民致富,他把自己的积蓄都花光了。”说到动情处,李强眼含热泪。什运乡民从来没有种瓜菜的传统,如今却发展了苦瓜、黄灯笼椒、白玉豆、青瓜等瓜菜产业,今年郑重铭着力引进的“高产木瓜示范种植”又被省科技厅列为重点支持的科技专项。
“我嫁到什运乡便文村委会冲公村时,全村只有我一个汉区来的媳妇,村民不种菜,吃菜都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摘野菜。”王金花,2006年从澄迈县嫁到什运乡,看到村民不种菜非常不理解。原来,村民不仅不懂种植技术,更不懂市场,不敢种菜。2011年,郑重铭挂职后,立即着手培训村民冬季瓜菜种植技术,还利用自己在陵水开发农业时建立的农业销售渠道,帮村民卖瓜菜。
王金花的手机保存着一条短信,是今年4月郑重铭下乡时,发现她种的苦瓜有了虫害用短信给开的药方。今年初在郑重铭的指导下,王金花种了3分地的黄灯笼椒,郑重铭帮她联系三亚的一个收购商,3分地黄灯笼椒已为王金花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还在继续采收。“我第一年在郑乡乡指导下种白玉豆时,村民还笑话。现在,村民看见郑乡长就会拦着问他,今年种什么瓜菜最畅销。”
李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郑重铭在什运乡发展冬季瓜菜600多亩,单这一项就为全乡农民人均增收711元。“2010年,全乡瓜菜种植人均收入为零,到2011年底就增加到425元,2012年673元,2013年711元,这全是郑重铭一人的功劳。”而什运乡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3653元提高到5129元,3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李强认为,郑重铭贡献不小!
博厚镇党委组织委员王信金告诉记者,科技副镇长周兆禧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他是镇里唯一的在职博士领导,有知识懂技术有闯劲肯实干,和外部联系非常广泛,对农产品市场营销和现代通讯运用灵活。”王委员说,周兆禧到博厚调研后提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有利于发展农村种养殖业,但在农产品市场开拓及营销上还是有局限,建议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农业公司,并立即调研撰写了成立博厚镇加禄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报告。
周兆禧的提议,加禄村民未所未闻。村干部召集村民大会商议后,全村一致同意办公司发展现代农业。“我们村过去只有甘蔗、水稻、橡胶‘老三样’,村民收入很低。”听说周兆禧担任公司经理,要带领村民建设热带果树、热带花卉、园林苗木、冬季瓜菜等高效种植基地,3年内把公司初步建成初具规模的绿色农业科技型企业,把加禄村建设成一个生态文明示范乡村,村民大受鼓舞。记者在加禄村采访,村民介绍自己新发展的产业,充满自信,加禄村养鹅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100亩香蕉标准化种植基地已在平整土地,绿化苗套种毛薯的基地已完成50亩……一个新的加禄村欣欣向荣地展现出来。
农民科技创业意识、现代农业观念的改变和提高,是最可喜的变化,也是科技副乡镇长给中西部农民带来的宝贵财富。它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这种变化对中西部“三农”发展影响深远。王平原是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高级工程师,2013年挂职东方市板桥镇科技副镇长,他精通海水养殖等农业科技,还熟悉农产品市场营销。挂职两年多来,除了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带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养殖外,还利用公司的先进设备,定期为辖区内的水产养殖户开展水质分析、鱼虾病害检测,根据分析检测结果给养殖户制定防治病虫害的养殖方案。
“王镇长在板桥镇推广石斑鱼和对虾混养的立体养殖技术,这是我们过去从未尝试过的。”养殖户周俊才说,他担心石斑鱼吃掉对虾,小心地拿出几口塘试验,结果发现石斑鱼自动帮他清除了病弱对虾,而健康对虾又像清道夫一样把石斑鱼吃剩的食物分解了,水质比以前单品种饲养更清澈,鱼虾病害都没有了,同一口塘增加了对虾这项收入,收益提高1万多元,用水量减少15%以上。
王平还利用微信每天给养殖户发送养殖新技术,记者加了他的微信,看到他每天至少发出8条养殖技术以及水产品市场最新信息,微信图文并茂。周俊才在王平的影响下,也用上了微信。“微信对城市人来说都很新潮,可我们这里的养殖户在王镇长的影响下,很多人用微信了。”周才俊和一些养殖户曾试过用微信发布水产品销售信息,没想到真有外省收购商前来收购,而周才俊利用这些新的市场营销手段打开了销售局面,他不仅自己销售水产品,还设立起农产品收购点,带动了板桥镇及附近乡镇的农产品销售。
省科技厅统计,从2010以年,我省共选派180人次挂职科技副乡镇长4期,分别到中西部11个市县112个乡镇挂职。四年来,科技副乡镇们制定了372个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科技项目示范基地191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60个,转化科技成果73项,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户和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
困惑:敢问路在何方? 优秀科技副乡镇长何去何从?
科技副乡镇长在中西部基层农村建功立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远离妻儿,还有一部分人由于是从自已创办企业选派的,在挂职工作中没有单位给他们发工资,比如从第二期就开始挂职至今的琼中什运乡科技副乡长郑重铭、五指山市毛道乡科技副乡长陈华锋等,他们虽然获得挂职乡镇领导和群众的认可,但至今仍难从体制上解决其长期留任的问题。
以陈华锋为例,他退伍后在父亲创办的海南保亭四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当过兵的他特别能吃苦,在身为农业科技人员父亲陈龙明的影响下,掌握了很多实用农业技术。2011年,身为负责人的陈华锋毅然把公司交给家人经营,自己投身带领农民科技增收致富的事业,转眼3年。
3年里,陈华锋带动毛道农民种植500多亩青瓜、辣椒等冬季瓜菜,不仅救活了毛道乡种植近8年没有挂果的350亩山竹果基地,使座果率达到95%以上,还在毛卓村建设了100亩山竹套种示范推广基地,现在已有部分山竹开花挂果,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陈华锋挂职的事迹。但陈华锋至今仍然是一名不领工资的挂职副乡长。
五指山市水满乡科技副乡长方国和从琼州学院选派挂职,他原在学校教授畜牧业。挂职期间,利用专业知识,结合水满乡实际,开展五指山小黄牛、五指山特种野猪、五指山猪的养殖与资源保护工作。因为项目未实施完,原定一年挂职期满后,水满乡打报告请求留任,方国和已挂职两期。
“方国和挂职推广的五指山小黄牛舍饲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得到市委书记宋少华的大力支持,将该小黄牛示范基地列入2013-2016年农民增收挂钩帮扶点,同时这个项目也获得省挂职科技副乡镇计划重点专项、省星火产业带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支持。”乡党委书记、乡人大主席高亮认为科技副乡镇长一年挂职期太短,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农民由于受知识结构的限制,学科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够强,很多项目才刚开头,挂职科技副乡镇长又因期满要离开。
通过挂职,方国和寻找到了一片新天地,“以前在黑板上养猪养鸭,现在运用到实践中,自己掌握的技术还能带动一方农民致富,非常有成就感。”方国和爱上了科技副乡长这一新岗位,他也被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科技副乡镇长,希望长期留下来。但现任的干部选拔制度,要实现他的愿望,难度不小。
“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已实施了四期,涌现出不少优秀科技副乡镇长,他们安心基层工作,热心带领农民致富,也创造出不少业绩。但在派遣的180人次中,仅有两名科技副乡镇长留了下来。”叶振兴说,五指山市南圣镇原挂职科技副镇长严海,屯昌县西昌镇原挂职科技副镇长张先敏,两人分别因工作出色,被招录为市县林业局副局长,绝大多数优秀科技副乡镇长虽然表现出色,业绩突出,但因编制等原因,即使挂职乡镇挽留,也不得不回原单位,留下尚未完成的工作和项目。
“农业科技对海南中西部农村来说,的确是短板。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正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它把行政和农业科技服务结合起来,适合山区乡镇的发展需求。”高亮建议,适当延长科技副乡镇长挂职期限,使科技副乡镇长在农村设立的科技专项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能可持续完整地发展起来,以充分发挥山区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动作用。
“今年体制外的选派人员又有11名,受体制、财务制度、选拔政策等的限制,在解决挂职科技副乡镇长的待遇、出路等问题上,我们深感掣肘颇多。”叶振兴感慨,有的科技副乡镇长从第一期开始挂职,由于实施项目未完成和挂职乡镇的需要,已挂职四年,陈润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于一些优秀的科技副乡镇长,挂职乡镇舍不得放走,一留再留。但长期挂职,对科技副乡镇长本人不公平,也不是最好的途径。因为对个人而言,除了工作上的便利和延续性之外,他们个人也需要成长,需要解决待遇问题,还需要解决长期和家人分居的问题。
派遣科技副乡镇长,这一有利于我省中西部农村发展的政府行动项目,如何更高效更具持续性地立足于中西部农村,如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满足中西部农村发展需要,如何更合理地从制度上解决部分优秀科技副乡镇长的出路等等,还在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