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加速推进

12.03.2021  17:34

  ■ 本报记者 黄媛艳 李梦楠

  在三亚市崖州区创新路旁,一栋面向大海的半圆弧状建筑格外醒目。它横向跨度最大能达28米,外环长达372米,犹如伸开的双臂,拥抱未知的茫茫深海

  这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以下简称科创平台)的学术交流中心。它是国内首个U型大跨度双曲面斜交网格桁架,3月10日顺利完成结构封顶。年底建成后,作为我省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支撑项目,未来将重点建设成为国家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将满足涉海高校开展深海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需求,打造成为深海科技高层次人才产学研的集聚地。

  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由28根直径1.1米的巨型圆柱支撑,现场28个起吊点分布在四周,组合的扩展提升设备按照半小时约提升50厘米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将钢结构整体提升至9米。

  “学术交流中心用钢量约为7500吨,本次提升的U型钢结构用钢量3325吨,是海南目前钢结构整体提升重量之首,非闭合钢结构之最。”项目施工方、中建六局执行经理常晓龙透露,项目对精度控制要求高、难度大,施工单位先后采用了构件卡固技术、三维坐标转换技术、构件三维空间定位技术、钢结构整体提升、上胎构建微调技术、高空曲臂车组合式脚手架平台等技术创新,确保顺利实施。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以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名校纷纷将其涉海专业放至科技城,形成集聚效应,重大公共科研创新平台的快速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全力以赴确保项目高质量交付。” 常晓龙透露,学术交流中心2个月完成结构性封顶,今年年底有望完工。为缩短工期,施工单位整体采用双曲面斜交网格桁架提升施工工艺,通过钢结构单元的整体提升,将高空作业量降至最少,加之液压提升作业面绝对时间较短,能够有效保证空中钢结构安装的总体工期;通过提升设备扩展组合,提升重量、跨度、面积不受限制,多作业面平行施工,最大程度地减少高空吊装工作量,缩短了安装施工周期。

  科创平台项目共有11个单体,除了学术交流中心,还将在其周边建设10栋深海科研实验楼。

  “按照高校的实际科研需求,深海实验楼项目采用精细化施工,在确保工期的同时,强化质量监管。目前,1号、9号实验楼已开始地上主体结构施工,其他实验楼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常晓龙透露,项目建设强调出细活,例如深水试验水槽主要进行模拟海洋环境试验,是很多实验楼都共有的装置。由于试验精密需要,每个水槽均有复杂工艺及对土建的要求,5号楼水槽工艺要求在110米的长度范围内整体不均匀沉降小于3毫米,对设计及施工要求极高;4号楼水槽池底标高不一,侧壁及池底均设置复杂的反力架等。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有关负责人透露,科技城将发挥南繁、深海科研优势,有力有序推进科创平台等重大产业平台和科研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科研条件、做好科研保障、全力提高科技城自主创新能力。

  (本报三亚3月11日电)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