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蝶变赢来居民笑颜

27.05.2016  11:32

   海口网5月27日消息 (记者高翔)社区是一个城市中的小单元,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海口开展的“双创”工作让社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完善、环境条件的改观、社区文化的丰富、便民服务的升级……无不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更从社区的变化感知到了“双创”为民,感知到了城市之变。

  志愿文化融入建设

  走入位于琼山滨江街道博桂社区,会让人感觉“公益海口”、“全民公益”的志愿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延续,仿古牌坊式的标志建筑让人眼前一亮,醒目的博桂社区志愿服务文化街区的招牌更是吸引来访者想去一探究竟。自“双创”工作开展以来,博桂社区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以“志愿服务文化”理念为导向,也让社区于今年的4月27日成为海口博桂志愿服务文化街区。

  与之前的老、旧、脏相比,如今的博桂社区已经变成了功能十分齐全的新型社区,在将近300平方米的空地上,划分了爱心墙、广场休闲区、广场表演区、接待办公室、文化长廊、道德讲堂等6个功能区。新的广场为附近居民所津津乐道,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乘凉、歇脚、闲聊的首选休闲场所。

  社区街道边上设置的9面爱心墙前总会吸引路人驻足查看,在这些木质的围墙上写着衣服、电器、文具等字样,有需要帮助的市民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写在心愿卡贴在这里,志愿者会根据心愿卡上的诉求将物资送到市民的家中,这些物资的来源是认领爱心墙的多家爱心企业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据滨江街道工委书记王小雄介绍,爱心墙启动的第一天,就有30余户贫困家庭的诉求得到了解决,在之后的近3个月时间里,爱心墙运行情况良好,市民的小心愿不断被认领, 爱心得到了传递。

  社区的接待办公室是一座同样风格的小木屋,在这座小木屋里,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妇女儿童之家、小蓝之家、家长学校等志愿服务项目,附近的居民如有需要均可以到这里来寻求帮助。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内容多样的志愿活动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也让邻里之间相处的更加融洽。社区居民邓斌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社区进行改造之后,这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也成了他新的“责任田”,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免费为社区里需要帮助的未成年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赶走心理的阴霾。

  居民被社区的志愿气氛所感染,也有了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退休工人潘广强就很庆幸自己住在博桂社区,“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区还能建设成这个样子,志愿服务就真真切切的在我身边发生着,”潘广强说,“我以前是做修理房屋的,现在也很关注爱心墙,要是有用得上我的,我也要‘志愿服务’一回。

  改造兼顾传统文化

  谈起海口变化最大的社区,位于龙华中山街道的居仁坊社区堪称“明星”。整洁的环境、丰富的宣传栏、精心设计的绿化,尤其是保存着富有地方特色风格的建筑和沿街商铺,有机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普通住户的居家生活,让这个社区成为全市小街小巷改造标杆、全市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点当之无愧。

  “现代化改造固然很好,但我觉得要是全国各地都是千篇一律的整齐楼房,不去刻意保留原有的地方文化特色,那这个改造也是失败的,”记者在骑楼老街遇到的“候鸟”老人马标如是说,“我喜欢具有海南特色的小街巷,现在搞‘双创’了,我还担心别把原有特色搞没了。报纸上经常提到的居仁坊,我之前去过,这个改造绝对是有水平的。

  在马标看来,居仁坊社区入口处及里面的石质拱门,沿街房屋、商铺的重新整修,地面铺设的火山岩地砖,以及里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仍然能让人感觉到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延伸,墙面、社区小广场的重建没有生硬和冰冷,反而让人觉得这些“新装点”同“老社区”相得益彰,看起来很协调、很舒服,宣传栏上的《居仁坊记忆》老照片也让他对这条有着300年历史的老街区有了更深的了解。“没有丢掉老传统,给人的感觉古朴却又不缺现代化气息,这是最可贵的。”马标说。

  据了解,改造之初,相关部门就对该社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摸底”。在居仁坊,外围是具有南洋独特建筑风格的骑楼,内街是交织如网的小巷,分布着多种建筑形式的民居和庙祠大院,社区里还留存着马房水井、太阳太阴庙、吴氏大院、西关内关帝庙(西禅庵)、中山纪念堂等建筑,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因此,“双创”对居仁坊动的这场“手术”也充分注重了古建筑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对路面、墙面、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周边环境进行了改造升级。

  住户李立告诉记者,传统的东西可能有点“跟不上潮流”,但街坊们住着习惯的,“双创”对居仁坊的改造并没有让他感觉到不习惯,反而更喜欢住在这里,“这个工程做的棒,我受益了”这也是他对“‘双创’为民”最真切的感受。“感觉报纸、电视经常来我们社区,‘双创’都让我们出名了,跟景区似的。”李立笑着说。

  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能给居民闲暇时带来乐趣,享受平日里的放松时光。海口的社区建设也对居民的社区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关注,位于秀英海秀街道的天海社区就颇具亮点。

  紫园小区B区的天海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是广受附近居民喜爱的去处,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地读书、看报,交流书法技巧,还有各类健身器材供大家免费使用,社区工作人员和紫园小区的物业共同负责这里的日常维护,而图书则来自于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赠。天海社区在“双创”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通过建立服务中心,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让居民体会到了“双创”带来的实惠。

  居民史思捷是来自湖南的“候鸟”老人,谈起天海社区的文化生活,老人笑着说:“总说我们是‘候鸟’老人,我现在都不同意了,前两年我俩冬天来住几个月,3、4月份就回湖南了。今年这都快6月了,老伴还惦记着她那些一起跳舞的邻居,不愿意走了。”他告诉记者,这边的几个小区因为靠海,吸引了不少内地人过来居住,大家来自不同的省份,平时交流不多,邻里氛围一般。最近的一年不一样了,社区干部“忙活”了起来,建立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了不少活动,让大家彼此认识。“我知道海口在搞‘双创’,市区我不常去也不了解,咱只说天海这片儿,促进了邻里交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觉得‘双创’很好。” 史思捷说。

  谈起“双创”之后天海社区便民大厅的变化,几位工作人员都告诉记者,开展“双创”工作以来,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感觉自己同居民们的距离拉近了,以往服务群众是制度要求“态度耐心”、“面带微笑”,现在则变得更加自觉了,社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也让居民跟社区基层工作者变得熟络。

  据介绍,天海社区组织的中老年舞蹈队、社区篮球队全是由本社区的居民组成,这支舞蹈队的成员有近百人,社区还多次带队参加市里、区里的比赛,成绩不俗。目前,天海社区还在筹划建立一支名为“蓝色护卫队”的志愿小队,通过居民自治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在天海社区居委会门口,记者看到悬挂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特困居民服务小组”、“便民服务代办点”、“妇女之家”、“少年之家”、“儿童俱乐部”等牌子。

  规划改造关注民生

  走在美兰区人民街道的万福社区,几条文化宣传长廊十分引人注目,从万兴路、万恒路,到万美街、安民路,街边墙上的宣传画绘制精美,内容涵盖了社区文化、廉政、反邪教、环保等方面。作为我省首批社区志愿服务站示范点之一,万福社区的志愿服务站更是屡次获奖,在社区文明宣传方面作用显著。“双创”以来,在人民街道及万福社区居委会的推动下,安民路便民市场不断完善,成为了“双创”中的又一亮点,更是让社区居民纷纷点赞。

  来到安民路的便民市场,记者看到,宽敞的走廊设了路障只允许行人通行,路中央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加盖的垃圾桶,两边整齐的店铺,高高的顶棚也让市场的通风和照明情况良好,虽不是购物高峰期,但市场里仍然有几位带着红袖章的卫生监督员在巡查。据万福社区居委会主任吴丽介绍,由于辖区内没有大型农贸市场,之前这附近批建了一个便民疏导点,但由于管理和基础设施等问题,经营混乱;去年年初,在街道和社区的推动下,开始将原有的疏导点改造成为便民市场,借着“双创”的春风,在街道、社区和物业管理方的共同努力下,便民市场日趋完善,“变脸”成为了现在这幅环境整洁、经营规范的面貌。

  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安民路便民市场两方面的“便民”让群众感到满意。第一是解决了附近居民购物远、买菜难的问题,任大奇家住在附近的万福新村,之前的疏导点经营混乱,他还担心“双创”取缔掉之后自己买菜不方便,没想到经过改造成了现在这个模样,“我觉得这个市场设计的比很多农贸市场还好,顶棚很高,所以通风、采光都很好,很多市场盖的太严密了,人在里面太憋屈。”第二是解决了附近居民的生计,据吴丽介绍,目前市场中共有141个摊位,大部分都是之前在疏导点经营的业主,且超过80%的摊主都是居住在万福小区的居民,社区有计划地接纳原摊主入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社区居民劳动就业的压力,在需要缴纳的管理费用方面,该便民市场的摊位收费也比一般农贸市场少,但环境和管理水平并不逊色。居民任大奇也表示,自己就有邻居在市场做生意,“看他每天乐呵呵的,估计生意是不错。”任大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