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现:寻找你生命里另一半 DNA说了算

28.05.2014  19:04
   

  白胡子的月下老人和黄卷毛的爱神丘比特在同一天濒临失业。

  就在有着“表白日”之称的5月20日之后,一群美国科学家试图用研究成果拆毁鹊之桥,拔掉爱之箭。

  他们宣称:夫妻之间的基因比路人甲乙之间的更相似;也就是说,我们找的不是对象,而是相似的DNA。

  如果这个说法得到证实,那么,在圣洁的婚礼上,促使新郎新娘对彼此说出“我愿意”的将不是爱情,更不是美貌、财富或别的什么东西。

  那是一种真正古老、神秘而深沉的力量——基因。它根植于生命,不会自行更改,也不消亡。

  我记得姥姥常常对我说:“鱼找鱼,虾找虾,乌龟老鳖结亲家”。无独有偶,老外也有类似的谚语,叫做“鸟以毛聚”。

  关于基因对于人类挑选配偶的影响,此前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少。概括起来说,就是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拥有相似特征的人结婚。这些特征包括宗教、年龄、种族、收入、血型、爱好和教育等因素。

  没想到啊,忽然之间杀出个DNA,把这一切相似性都解释了:那些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其实是由基因决定的。成果一出,高下立判。年龄和血型太浅显,宗教和种族太表象,至于收入和教育,比起DNA,是不是太世俗了?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副研究员本杰明·多明戈和同事钻进了一个巨大的基因数据库: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的“健康和衰老研究”,检测825对非西班牙裔美国白人夫妇的基因组。

  人生来不同,而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单个碱基上的变异,称之为SNP。研究人员选择了那些夫妇170万个SNP进行比对,最终发现,与随机选择的单个个体相比,配偶之间的DNA差异更少。

  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825个爱情故事,就这样通过计算机,变成了论文。

  说起来,宅男科学家想深究的,本来不是浪漫。

  原来,科学家过去用来研究人类种群差异的统计模型,都是基于“人类随机交配”这一假设。而新出炉的这项研究成果,则很可能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第一项调查全基因组相似性的研究,它正式为人类正名: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我们选择配偶不是随机的!

  此外,它还可能改变医学界对一些遗传疾病的评估方法。

  鲜花刚捧上,砖头就砸来。有人提出,曾有类似研究显示,人们之间的结合更加趋向于互补。而差异性大的基因组结合将赋予后代更“强健”的基因,子女往往拥有比父母更强大的免疫能力,看起来,这更符合生物的进化选择理论。

  连这项研究的牵头人多明戈也承认,对比研究表明,遗传相似性和配偶选择之间的关系,其强度大约是教育相似性和配偶选择之间关系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教育背景相似,比DNA相似的人,结婚可能性多了两倍。

  没办法,人类就是这么浅白又务实。

  一位中国媒体评论员颇为审慎地表示,仅对825对夫妇进行随机采样,放眼全人类,样本量太少。且所选夫妇都来自于同一种族和同一地域,基因方面有相似之处,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结论不靠谱。

  更何况,想当然的美国佬忽略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什么DNA、什么SNP都不管用,谁是另一半,得丈母娘说了算。

  但是没关系,科学家有志气!这项研究未来将会拓展自己的疆界——踏出婚恋界,进军广泛的人际关系界。比如,一辈子的好朋友是不是因为DNA相似?第一眼好印象是不是因为DNA相似?

  既然已经知道了线索,那就让我们一起寻找那溶于DNA的真爱吧!哦,等一下,论文的第一作者多明戈说了,如何找出与自己基因相似的人,除了每次心动都拉对象做复杂的DNA检测,目前还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要我说还是不必了,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里,原本就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不,谁能一头栽进婚姻这座坟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