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 破瓶颈 谋长远——两会内外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图景

15.03.2016  18:23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许雪毅、孟昭丽、郭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建设发展任务最为艰巨和繁重的农村地区,成为两会内外各方关注的热点。如何补齐扶贫脱贫的短板?怎么突破转型升级的瓶颈?怎样让农村越来越富的同时也越来越美?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与会的人大代表和“躬耕”于农村基层的干部群众,看看他们眼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图景是什么样。

  凝心聚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正值春耕时节,记者在福建泉州市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看到,村民们已经三三两两在田间地头挥锄松土、积极备耕。

  山格村党支部书记陈文爵说,山格村离安溪县城60多公里,人均不足半亩地,一度是以家家户户做鞭炮闻名的穷村,近年来淮山产业的勃兴逐渐改变了曾经的贫穷落后面貌,现在全村淮山产值超过4000万元,亩均产值是水稻的10倍以上。

  “对于我们基层来说,扶贫脱贫的关键就是把‘精准化’的要求落到实处、细处。”福建省福鼎市扶贫办主任滕建军说,为此,当地对农村贫困户提出了“五看”: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病人卧在床,掌握尽可能详实的情况,因地因人施策。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说,扶贫攻坚是各级党委政府立下军令状的硬任务,现在全市正聚焦贫困人口,逐户摸清致贫原因,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分类施策,全面推进,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确保在2018年保质保量完成既定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腾蛟说,过去企业参与扶贫,往往就是给资助、帮招工。在新形势下,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滴灌”代替“漫灌”;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物流基地,为农民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营销知识培训等。

  全国人大代表、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说,扶贫攻坚离不开金融支持,当前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优化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发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