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达到消除疟疾目标 疟疾防治海南模式获国家认可
我省达到消除疟疾目标
疟疾防治“海南模式”获国家认可
1月21日,省卫健委召开海南省通过省级消除疟疾国家评估新闻发布会。海南日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9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确认我省达到了消除疟疾目标。同时,经过几代海南疾控人不懈努力形成的疟疾防治“海南模式”,获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认可。
几代人努力
有效阻断了疟疾传播
据悉,疟疾曾是我省流行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958年起,海南开展全岛性大规模的抗疟运动,海南省疟疾年发病率从1957年的6346.7/10万下降至1991年的136.1/10万,死亡率从1957年的1.9/10万下降至1991年的0.02/10万,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46.6倍和95倍,抗疟成效显著,疟疾疫情由流行转变为控制。2010年10月,海南省正式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5年9月三亚市发生罕见的三日疟疾疫情,这也是我省最后一次出现的本地疟疾疫情,我省采取三圈层防控措施,加强疟疾防控措施,成功控制疫情。2019年1月,海南省18个市县均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达到了省级消除疟疾标准。2019年9月,海南省通过了国家消除疟疾技术评估。
2019年11月19日-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疟疾防控、疟疾救治、卫生检疫、军队和边检防疫等方面的10名人员组成的终审评估组,世界卫生组织派观察员全程参加,对我省消除疟疾进行终审评估。
2019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确认我省达到了消除疟疾目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省疟疾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阻断了疟疾的传播,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疟疾防治有了“海南模式”
省疾控中心专家王光泽称,海南省几十年的疟疾防治,走的是一条防治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有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和科研成果。这些经验对于现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疟疾防治有非常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认可。
王光泽称,海南在防疟疾方面主要有抗氯喹恶性疟防治的毛阳模式。1978年开始在海南毛阳镇疟疾防治实验区内,开展以控制抗氯喹恶性疟为主要目标,以根治抗性病例和清除活动病灶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实验,其做法是:在组织管理措施上坚持做到“三健全”,即健全防病治病领导小组,健全卫生院防保组和血检站,健全管区卫生站,配备经专业培训防疫员,从镇到管区到村庄都有专人负责,层层落实抗疟措施;“三定期”,即防疫员和乡村医生定期学习汇报,定期巡诊检査,定期总结评比表彰奖励先进。在技术措施管理上,认真落实“四处理”,即对发热病人及时血检,确诊病人和发现带虫者及时治疗,发现病灶和山寮传播点及时清除,流动人口及时登记管理。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毛阳地区居民恶性疟年带虫发病率从1980年起控制在1‰以下,1992年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成为国内外以大劣按蚊为媒介的同类疟区中,恶性疟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消除不等于消失
仍需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
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魏晋才在会上表示,疟疾不是在海南消失了,而是被消除了。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消除疟疾的标准是: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海南自2015年后,至今一直没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所以,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标准。
但消除疟疾,并不意味着海南就不存在传播疟疾的媒介了,尤其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
“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完全控制疟疾这种传染性疾病,我们不但长期有备用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和技术,而且,我们还有非常高效的疟疾疫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确定疟疾患者的活动范围等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控制疟疾传播的能力。”魏晋才说。
据悉,下一步省疾控工作重点是加强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断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止输入性疟疾病例引发的本地疟疾传播,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坚持并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疟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消除疟疾的资金、政策等工作保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我省将进一步做好联防联控机制。切实加强卫生健康、海关、商务、交通、文化旅游、宣传、教育、边检等部门合作,落实部门责任,完善疫情信息报告,做好相关业务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开展及时有效的联防联控。消除疟疾后继续维持疟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加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口岸联检单位、驻地部队医院等机构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工作持续稳定。进一步完善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疟疾诊疗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疟疾病例诊断、报告、治疗及时性。
(本报海口1月2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