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实施民族地区农村“通路”两年计划
我省实施民族地区农村“通路”两年计划,让所有民族村庄出口路水泥硬板化——
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金昌波
“以前路烂,我们去村委会办事,骑车要绕道走近两公里的路。现在走路不到500米远,快多了。”走在村里新修的水泥路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毛瑞二村村民吉明锋乐呵呵地说。记者看到,这条今年5月初完工的水泥路,宽3.5米,加上两侧路肩,足以双向会车,如今已成为村民进出村的新选择。
今年以来,我省开始实施的民族地区农村“通路”两年计划正稳步进行,像毛瑞二村这样的例子在我省民族地区十分常见。
一直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基础条件差已成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去年7月,省民宗委对全省民族地区“三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统计发现,全省15个市县(垦区)5656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连队)中,接近18%的村道没有得到硬化,部分村民小组甚至仍未实现与行政村“通路”。
为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今年4月,省民宗委向各市县提出利用两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完成民族村庄出口路水泥硬板化。9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各市县集中力量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优先解决民族地区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得到各市县积极响应。
“不只是毛瑞二村,全县已决定今年投入3000多万元修自然村水泥路。有财力支撑,有政策保障,尽管有难度,我们有信心年内实现全县所有自然村通水泥路。”接受记者采访时,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刘纬华表示,保亭整合了发改局、民宗局、扶贫办等部门以工代赈、兴边富民、少数民族地区扶持等各方资金,用于完成水贤村、什东村等少数尚未完成道路水泥硬化的村庄道路改造。
10月21日下午,记者在保亭加茂镇半弓村看到,半弓村道正在进行路面施工,一条宽6.5米、长7.2公里的水泥路已初具雏形。该村村民陈运权告诉记者,半弓村村道硬化后,不仅能方便全村3000多人出行,还能带动半弓村、南茂农场几个连队的经济发展。
据了解,芒果、香蕉是半弓村的主导农产品,一直以来,由于道路太差,收购商不愿上门,农民往往要转运出去才能销售。“等水泥路修好后,收购商的大车就能开进来,农产品就能在家门口销售,节省了运输成本,增加了收入。”陈运权说。
“‘路通财通’,这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目前,陵水、保亭、昌江、东方、白沙、五指山、琼海、屯昌等8个市县已承诺今年底将全面实现民族村庄出口路水泥硬板化,乐东、琼中、儋州、万宁等4市县由于工程量大,也计划2015年底全面完成这一目标。”省民宗委副巡视员王艳表示,民族地区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的全面完成,将对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报海口10月2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