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保”评选贵在将保护落到实处
12月16日,全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评审会在海口召开。过去从未参与过省保角逐、甚至看来与文物不相干的花梨、木棉、沉香、红树林,农业遗产牙胡梯田,活态技艺黎族酿酒,咖啡、水满茶等特色农产品等也进入了申报名单,引发了巨大争议。
扩大文物评选范围
有无必要
饶思锐(海南日报评论员):文物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不可否认,文物的种类和形态正因时而变,文物保护也当因需而变。由此观之,与时俱进扩大文物评选范围十分必要,这也是文物保护部门的良苦用心所在。
但扩大文物的评选范围,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认定文物。我们要看到文物有其基本特征: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也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可见,将一些文化价值并不高的作物申报为省级文物有些过于草率。
董纯进(海南日报评论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看待问题的思维与视角也应与时俱进。对茶叶、花梨、沉香、梯田等活态实物进入省保评审,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实,文物保护应具有前瞻性,在文物保护上要敢于取舍。文物保护不应只盯着年代做文章,只盯着古碑、古墓、古庙不放。实际上,我省有少数文保单位,既无社会知名度,又无影响力,残破不堪几乎失去保护价值,将财力投在更多具有保护价值的活态文物上,应该视为在文物保护上的一种有益探索。今天,在普罗大众看起来很常见的活态文物,明天就有可能变成珍稀品种,其价值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才会逐步显现。当然,社会大众理性地思辩,将有助于文物保护的合理性、科学性。
郑彤(海南日报评论员):活态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也讲述着这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擦亮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其保护工作,早已引起了诸多方面的重视,如公众所熟知的各个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让海南八音器乐、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等文化遗产,“活”有保障、“活”得精彩。
那么,有没有必要因为“重视”,而将某些已经被“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标准保护了一道的“活态文化”,换成“活态文物”再审定一遍,再保护一道?个人认为,虽然外省已有尝试,如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种植园就在去年被评定为首家浙江省级文保单位,但是在国家文物局坦陈的“全国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亟待保护的大背景下,拓宽文物保护范围的步子,不妨先缓一缓。
如何避免文物保护被利益绑架
董纯进:文物保护目前出现了一种尴尬怪现状,有的是打破头也要挤进省保名单,而有些单位、地方政府却不愿管辖的资源进入省保。这两种现象的背后,都是利益在角力。因此,文保评审如何避免被利益绑架,确保评审的公正、权威、严肃性,是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水满茶一旦入选省保,无疑就等于罩上了“金字招牌”。因此,这茶叶的“味道”如何,就应该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标准,否则就难免会让人产生利益交换的揣测。
对于一些确有保护价值而不愿入选的文保,评审部门除了加强协调沟通工作外,适度的补偿机制也是应该考虑的。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各地参保的积极性。
郑彤:活态文化也好,活态文物也罢,我们的各项工作一定要围绕“保护”做文章,而不是将其片面地与“政绩工程”挂钩、与“利益藩篱”牵扯、为“利益集团”代言。
而要避免利益的绑架,既需要我们在评审阶段,拒绝暗箱操作,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更需要我们在保护阶段,不搞一锤定音,拒绝“终身制”,实现保护名录的动态化考核、动态化监管。对那些达不到“年检要求”的项目,该剔除的坚决从保护名录中剔除;对那些假公济私的“把关者”,实行终身追责问责机制,不给利益寻租留空间、钻空子。
饶思锐: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明白我们保护的目的是为什么,就不难弄清楚我们要保护的到底是什么?
唯有弄清楚这些,我们才能在文物保护及文物评选中不违初衷,才能仔细甄别,不为市场利益所驱使。我们不能因为外地的千年古树名木被纳入“国保”,就汉人煮箦,将一些年代较短、文化价值不大、可再生的树木评选为受保护的文物。
文物保护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董纯进:一部分活态文物入选后,将面临多头管理的问题。“九龙治水”的效果并不好,制度上人人都可以管,实际上无人管。此类现象,在日常行政执法中屡见不鲜。如何理顺机制,真正发挥管理合力,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入选了文保,是否挂块牌子、授块匾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发挥文保的影响力,在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经济发展等领域,文物部门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协同有关单位、部门有所作为。同时,对于一些入保后,品质、品牌下滑,保护不力的文保,也要设计出退出机制,给需要保护的文物畅通入保渠道。
饶思锐:一些地方、企业削尖脑袋也要把自己的产品申报为省级文物,不少是冲着文物保护经费而来。须知,文物保护的经费有限,就必须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文物保护的经费用在最需要保护的文物上。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我省现有文物进行普查,并建立分层保护机制,重点对象重点对待。
同时,保护文物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感受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熏陶。因此,最有效的保护,还是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百姓增收联系在一起,让百姓尝到保护文物的甜头、福利,进而激发百姓参与保护的意识,最大范围地吸引社会力量保护文物。
郑彤:文物保护是项复杂、系统的工作,既要避免利益觊觎,又要避免业务不精。要让文物保护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在资金与场地上予以支持,也需要在队伍建设上加强保障。
毕竟,国家文物局“用于藏品保护的经费却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的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对于“内部问题”也不容忽视。收藏,既要善“收”又要善“藏”,不能一只手只管收,另一只手不会“藏”。同时,文物保护尤其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在传承中保护,在传承中发展;既保护文化遗产,又让群众分享保护红利。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在“文化遗产惠民”上做文章,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成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而也只有实现了“惠民”,得到了“民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才会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