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省之初 海南“后发优势”桩桩小事汇成大局
原标题:桩桩小事汇成大局
1988年,海口市龙昆北路两侧还没有太多高楼。陈德雄摄
如今已经毋庸赘言海南建省的意义多么重大,但建省之初,海南岛上欢欣鼓舞,人们更多热血澎湃。且就那么三五年,海南岛真正变了模样,基础设施投入是历史以来都不可比拟的。
从龙昆路打通开始,海口的骨架越拉越宽,城市规模不断变大。当学界讨论海南的“后发优势”时,我们翻出当年的报纸,那些发展中的小事历历在目,点点汇成了大局。
1988年国庆节前的 “抢购”风
1988年10月1日《海南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我省商业系统库存商品货源充足》的信息。原来,那年的国庆前曾一度出现生活用品供不应求。
报道称,“近日来,我省部分市县出现抢购各种针棉织品,特别是床上用品的苗头,人为制造紧张,为此,海南省商业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敬告广大群众,我省库存商品货源充足,节日市场供应是丰富的”。
报道详细说明了该公司如何安排好建省后第一个国庆节的节日供应。如各公司经理早在8月就已经牵头,积极组织货源。9月中旬,各公司陆续将节日供应商品投放到各城乡市场。
住在海口海府路的符秀清回忆,十万人才下海南,老百姓节日采购,成了当年商品“紧缺”的根源。
商业集团列举的遭遇抢购的商品有:床单、棉毯、毛毯、毛巾被、蚊帐、棉胎、丝绸被面;自行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饭煲;缝纫机、手表、铝锅、牙膏、肥皂、洗衣粉、香皂;冻边肉、鸡副产品、猪副产品;各种音响、压力锅、热水瓶等等。
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再看当时的商品,觉得有点忍俊不禁。
由于措施得当和媒体宣传,及时刹住了“抢购”风,到10月2日,“海口百货大楼无一宗商品涨价,购销现象已趋正常”。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