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老兵忆“死亡战俘营”:一生当中丢失的岁月

18.08.2015  11:06
\ - 蓝网
来源: www.hnntv.cn

  原标题:盟军老兵忆“死亡战俘营”:一生当中丢失的岁月

  11日上午,人民网记者、网友一行来到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参观采访。图为陈列馆内展出的战俘营建筑还原沙盘,分布着战俘生活区、战俘工厂等不同功能区。(周鹏 摄)

  8月11日,盛夏的沈阳晴空万里,人民网记者、网友一行来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的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

  陈列馆占地面积12900平方米,作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系列展馆的组成部分,于2013年5月18日对外免费开放,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反映二战期间日本设立盟军战俘营历史的国际性题材陈列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战场’,它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无视国际公约、关押和残害战争俘虏的见证;是中国和美英等盟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见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高建说。

  是什么让这里成为了反法西斯的“特殊战场”?这里又留下了关于中国民众和盟军战俘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展馆。

   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建战俘营 让遗迹讲述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从“单线作战”变为“双线作战”,面临着劳动力以及战争资源的严重不足,根据“以战养战”政策,日本将战俘运到本土及世界各地所建的战俘营进行劳役。

  1931年至1941年十年间,日军占领东北,沈阳成为日军重要的重工业生产中心,是战争所需军备及物资的重要后方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沈阳的军工厂进口的是美国机床,战争爆发后,军工产品生产得不到支持,无法为战争提供保障。为补充人力,日本政府从菲律宾战场的一万多名美军战俘中,挑选出具有专业技能者2000余名于1942年11月送达东北。

  战俘经过了战争、饥饿、传染病等等的折磨后,身体状态非常糟糕。战俘劳作的军工厂“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位于战俘营西侧,而战俘到达东北时,因战俘营尚未建成,他们暂被关押于东北军第七旅驻地,每日需被迫步行五公里到工厂劳作,为沈阳军工厂生产机床和武器。

  “当年,日军在热带地区俘获的战俘羁押至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这本身就违反关于战俘待遇的相关国际公约”,高建介绍说,日军在沈阳战俘营内对战俘们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摧残,战俘曾写下回忆文字称,“饱受寒冷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折磨”,拥挤不堪的居住条件、恶劣的卫生环境、疾病、严密监视、随意搜身、毒打、关禁闭,等等,给战俘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造成了很高的死亡率。对于幸存的战俘来说,在沈阳战俘营被关押的近三年时间,是他们“一生当中丢失的岁月”。

  据高建介绍,从1942年11月至1945年8月,沈阳战俘营共关押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战俘2000多名,战俘国别多、级别高、数量大,是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设立的的典型战俘营。

  “二战期间日本曾建立了200多座战俘营,目前为止只有这一座比较完整保留下来”,高建说。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由历史遗存和史实陈列馆两部分组成,保留了战俘营房及附属设施、日本管理人员用房等建筑遗存。展览通过300多幅历史图片,150多件珍贵文物及国内外历史档案、史料等,真实再现了盟军战俘的苦难生活、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以及与中国工友的深厚友情。

   半个世纪都忘不了的故事 “特殊战场”上的无声抗争

  高建曾对盟军战俘营做过大量的资料研究及人物访问,在她看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世界反法斯战争的‘特殊战场’”。虽然它既不是战争的正面战场,也不是侧面战场, 却是盟军战俘与中国民众对日军进行无声抗争的地方。

  失去自由的美军战俘利用各种条件留下了很多美式乐观主义漫画。他们把跳蚤想象成“降落伞”列队降临,以漫画的形式展现。以战俘绘制的漫画汇编而成的《战俘画笔的战俘营》也成为展馆最有代表性的专题展览之一。

  在战俘营,盟军无时无刻不给日本人制造麻烦,跟日本人进行抗争,在此期间,盟军战俘还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帮助。

  高建转述美军战俘及中国工友回忆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他们用微笑和肢体语言建立了浓厚情谊,战俘早上会跟工友说"good morning"。中国工友的生活处境并不比战俘好,但他们还是给战俘带些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东西。

  小工友李立水得知战俘营的菜车上可能有黄瓜,他悄悄溜到了菜车的后面,拽出了几根小黄瓜。李立水抬头四处望了望,忽然发现不远处操作机器的带有266号牌号的战俘,正用求助和期待的眼神看着他。李立水趁日本监工不注意,把两根黄瓜扔到了他跟前。266号战俘看周围没人,就把黄瓜捡了起来,藏在了工作台的下面,感激地冲李立水点了点头。

  60年后的2003年,已经90岁高龄的266号战俘尼尔还挂念着给他黄瓜的李立水,并托一位美国作家给李立水捎去了一张近照和一封感谢信,信里说:“我一直记得你给我的黄瓜,现在很多人可以知道我们的故事了。

  1942年,19岁的罗兰·肯·塔沃里在菲律宾战场被俘,被关押在沈阳盟军战俘营里,战俘编号是858。返回美国后,他于1955年获普利策新闻奖。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工厂里我结识了中国朋友葛庆余。葛庆余在工厂的工作是保安,每天早晨,日本人对战俘进行完搜身检查后,葛庆余便把战俘从战俘营领到工厂。我时常会用刚刚学会的汉语和葛庆余打招呼,或简单地说说话。后来,葛庆余还找来一本英汉字典充当起两人交流的'翻译'。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我的工作是拆解模具车床零件,我会趁机偷出拆下的轴承交给葛庆余,葛庆余再把轴承偷偷拿到外面去卖,然后买来一些吃的东西给我。除此以外,葛庆余还是我最重要的消息来源,包括外面的战事及时局进展等,所有这些都给了我和其他战俘顽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1943年初春的一天, 一名美国士兵拿走了日本人放在抽屉里的一本东三省地图,工友高德纯为避免暴露,赶紧偷跑出去买了另一本塞了回去。不久,3个美国战俘拿着这张地图越狱。后事情败露,3位越狱战俘遇害,高德纯被吊在广场毒打3天,用尽刑罚,被日本人以“反满抗日”的罪名判刑入狱10年,家人境遇悲惨。

  “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美军战俘”,2005年8月,美国政府向李立水、高德纯和葛庆余3位曾无私帮助过战俘的工友颁发了美国国务院表扬证书。

   铭记历史是为面向未来

  在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原副局长薛庆超看来,“铭记历史是为更好地面向未来”。

  高先生是一名沈阳高校教师,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战俘营参观。在他看来,“战俘营是历史的存照”,他希望除本地人外,更多游客,特别是外地游客能了解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并来此参观。据陈列馆馆长范丽红介绍,展馆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组织缅怀二战盟军牺牲将领的祭奠活动。同时,他们也将在今年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巡展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活动,开展专家讲座,编排历史小故事进行展演,全方位宣传这段历史。

  希望战俘营真正成为宣传教育世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重要场所,研究员高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