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老盐工晒盐卖盐那些事:10斤盐巴换7斤稻谷讨生活
儋州市峨蔓镇盐丁村老盐工
原标题:老盐工晒盐卖盐那些事 10斤盐巴换7斤稻谷讨生活
唐代,岭南道盐产地包括广州新会、潮州海阳、儋州义伦、琼州琼山、振州宁远等5州5县,海南岛占其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振州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给。”也由此,在儋州广阔的海岸线上,一串串百姓口口相传的制盐故事让人深深铭记。
古时儋州义伦,正是今天的儋州峨蔓一带。作为海南制盐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和遗址点,古盐田再一次激发了人们的向往。海南日报记者近日踏访儋州峨蔓盐丁村等儋州制盐古遗址,尽管如今新兴的产业早已替代了制盐行当,大量过去产盐的村庄也物是人非,但听这里的老人们讲述祖辈曾经晒盐、卖盐的故事,依然令人感喟万分。
成百数千个砚式石盐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垄垄田周围,尤像撒落的珍珠;弯弯曲曲的卵石道蜿蜒其间,有如条条的项链。细致独到:千年古盐田,只有踏访之后方能感受到那一种不同凡响。踏访在儋州广阔的海岸线上,就留下了一串串令历史深深铭记的制盐故事。
盐田老盐工李如道:“最盛时,小村日产万斤海盐”
“十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开始挑沙土晒盐,盐丁村的海滩热闹得很,从清晨开始人们就相约到这里做盐,说笑间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儋州峨蔓盐丁村,讲述起以往的晒盐故事,83岁的老农民李如道对少年时的记忆仍十分时刻。
峨蔓盐丁村,面朝盐丁港,这里的自然风光朴实而厚重,还因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而显得有些神秘。千百年来它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如今,更成为了游人眼中美丽的风景。
在盐丁村海滩,展现在眼前的是棋子般散落的火山石制成的盐槽,还有农民自己将火山岩打磨后拼制而成的田字型盐槽。李如道说,这里世世代代都以制盐为生,解放前,盐丁村里数百口老小也仍是沿用最原始的晒盐方式制盐。盐工们通常清晨赶到盐田,耙泥翻晒,过滤卤水,再放入火山石石槽中曝晒。盐槽晒盐就是一种非常原始古老的制盐手法,要经过“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石板晒”——“收盐”等几道工序。
自古以来“朝水夕钱”的佳话也让盐丁村人过上一段好日子。意思就是盐民早上在盐槽上倒入卤水,下午即可收盐换钱。李如道说,“过去,通常经过一天的暴晒,盐就像一层碎冰,反着光,薄薄地一层摊在石砚上,盐槽上水晶般的盐晶,用刮板拢成一堆,收入竹筐了,我还记得,刮板刮盐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海边,非常有韵律而动听,就像有乐符在跳动。”
“制盐最繁荣时,光盐丁村一天的产盐量都多达1万斤,那时,我家里一天也差不多可以产盐300斤,相比于周边那些土地贫瘠又没有盐田的人家,真的是很好了。”李如道说。
盐田面积多达900亩的盐丁村其实只是峨蔓地区盛产海盐的一个小村落,周边还有灵返、细沙等诸多自然村落,共同形成了数以千亩、规模较大的原始制盐地。记者走访中,发现这里每个自然村里的人家,至今都还保留着盐槽、卤水池、盐耙等晒盐所需要的工具和器皿。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