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美好 摸得着的幸福——三亚“双修”“双城”试点纪实之三
看得见的美好 摸得着的幸福
——三亚“双修”“双城”试点纪实之三
■ 本报记者 黄媛艳 胡续发
杜颖 况昌勋
12月的一天,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张琦像往常一样来到三亚河边,抓起一把淤泥,凑近鼻子闻了起来,“唔,没异味了,河水正在变清!”
与之相印证的是一份检测报告,“三亚河6个感潮河段(监控点)及入海口水质监测断面的无机氮浓度指标有所下降,水质正在好转”。
不远处,鹭鸟排成一排,在河口的栏杆上休憩嬉戏。张琦脸上露出了笑容。
水清、山绿、海净、鸟多、城美……岁末年终,记者漫步天涯,感受三亚之变。半年来,一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开启的“双修”“双城”实践,为75万鹿城百姓搭建起和谐的“幸福之家”。它让三亚重新注入发展活力,“东方夏威夷”在新起点上整装出发。
如今,“请到天涯海角来”在谱写新的时代之音,一幅以“新常态”理念绘就的精品城市宏图,正徐徐展开……
生态红利逐步释放
两栋20多层地产项目,7栋22层酒店项目,在三亚被否决!
它们所在的土地有了新用途:市民百果园和红树林公园。
“今年三亚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最大。”三亚市住建局局长王铁明不禁感叹道。
话语的背后,有着一系列成绩的支撑——全面清理疏通全市污水主管道;对海岸带存在的128项问题进行分类处置;开展抱坡岭、半岭温泉等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一批市民休闲娱乐公园已陆续开工建设,白鹭公园纳入立法保护……
三亚结合当前突出问题,投入63.9亿元,划定生态红线,呵护城市核心竞争力——好生态、好环境。
作为一座在放大镜下发展的旅游城市,三亚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面对鹿城为海上丝路合作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的重要契机,三亚坚定地选择了“双修”“双城”作为切入点。
三亚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岳进表示,三亚今年以“一湾两河三路和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为重点,组织16个“双修”“双城”项目,争取年底见到形象化进度,两三年内大见成效。
海南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邢玉庭摸着大石块笑着说,身后这些抱坡岭破损山体裸露的石块,昔日阳光直射时温度能达摄氏70度,根本不能靠近,复绿后不仅能靠着石头赏景休憩,还能邂逅松鼠等小动物。
在三亚湾,有着30年“市龄”的市民黎俊手指前方没入海中的碉堡,心有戚戚。“30年前,这碉堡距海还有100米,如果再不启动补沙、补种沙生植物固沙,三亚的银滩就会像这碉堡一样成为历史。三亚湾东岸补沙的成效,让我看到希望。”
呵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亚将自身放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精准定位,生态红利正慢慢释放。
城市形象逐渐变靓
从机场进入市区,游客张玉学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路边的行道树换成糖棕,更有仪式感,整个城市感觉很透亮。”他说。
张玉学一语点破了三亚的“小心思”——通过道路景观提升来展现三亚的热带滨海特色和城市特色!
一直以来,三亚迎宾路、凤凰路和榆亚路等城市主干道虽有绿化,但绿量不足,种植模式变化频繁使得整个城市“绿得无章法”。热带城市“绿得透亮”的特点无法发挥,不免让人遗憾。
启动三路景观提升工程!多方征求专家意见后,三亚决定改变。改造绿化总长度35.3公里,绿化总面积212.1公顷,这意味三亚将“变脸”。
“‘路在景中,景在城中;繁华秀景,棕榈迎宾;椰影榕荫,花果溢香。”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牛铜钢眼里,明年春节项目初见成效后,一个体现热带、亲切、浪漫、自然的空间氛围,有望让市民和游客眼前一亮。
绿哉,美哉!
“昔日原有红树林带残次、断带,就像一条散落珍珠的项链。补植105亩红树林,让‘项链’光华重现。”三亚市林业局副调研员谢高飞说。
今天的三亚,一排排具有热带特色的棕榈树,装扮鹿城满眼春;一棵棵娇翠欲滴的红树林,为三亚河带上“绿项链”;一盏盏暖黄的夜景灯光,烘托天涯高雅气质……
景美,城靓。以绿为主色调的生态蓝图,在鹿城大地徐徐铺开。
民生福祉日益显现
黎族村民林泽良,回族村民杨文雄,两个互不交集的人,却因打违有了对村庄发展相同的憧憬。
林泽良所在的三亚吉阳区中廖村全村无一违建,正着手构建“海绵式美丽乡村”;杨文雄生活的三亚天涯区回新村,村民自发组建“大锤队”打击违建,只为给村庄的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空间。
违建少了,机遇自来。现在的林泽良常跟朋友分享村庄的规划:按照“双修”“双城”建设理念,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未来的中廖村不仅护住生态、留存本土特色文化,村民还将变“旅游人”,建设农家小院,融入乡村旅游。
看着三亚的持续变化,三亚丽禾温德姆酒店董事总经理孔雁决定抢抓机遇——酒店12月16日开业。
酒店地处海坡,是违建的重灾区。今年以来,三亚共拆违384万平方米,远超今年200万平方米的任务,其中拆除海坡违建32万平方米。“政府打违的力度和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景更美、环境更优的三亚,游客喜欢,投资者自然也会爱上这里。”孔雁说。
“双修”“双城”的实践,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持续增效,市民腰包鼓了。今年前三季度,三亚全市旅游总收入221.36亿元,同比增长11.87%,产业增效明显。
遇见更美的鹿城,三亚百姓享有的,不仅是优质生态、发展机遇,更是“隐形”的民生福利。
“‘双修’‘双城’不仅要对城市和生态进行修复修补,还要寻找城市的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范嗣斌透露,今年三亚“治乱、增绿”,明年将开发城市内涵和提升城市功能,深度挖掘展示城市人文。
“‘双修’‘双城’带给三亚人民最大的福祉在于以立法、法规等方式固定初步成果,依法治市不因人和事而变。”范嗣斌说。
通过建章立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该市将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土地出让的硬性条件,整合中心城区控规,把城市立法首秀献给白鹭公园,正在编制《三亚市绿线控制规划》《三亚市绿线管理办法》《三亚市城市公园管理规定》《三亚受损山体生态修复规划》《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规定》,旨在加强绿线管理和立法保护力度,牢固树立绿线是底线,杜绝占绿、毁绿行为。
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法制、文化、产业、环境这4根立柱,正撑起鹿城百姓的“幸福之屋”。“以人为本”的横批,高悬于“屋”。
作风建设凸显成效
大雨必涝,遇旱缺水,涝和旱是悬在三亚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年1月-6月,三亚市区降水量同比减少84.8%,4.8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整个城市“喊渴”,三亚各级部门加快了“双修”“双城”项目的实施进度。
“半年来,我们没休过一天假,每晚12点汇报当日各类工程进度。”三亚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文军透露,目前三亚着力完善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推进鹿回头广场等“城市会客厅”的海绵城市建设,让污水排得出,雨水出得去、存得住。
面对水质不断下降的“母亲河”,三亚人着急,急则生智。
三亚在全国首创针对日潮混合水质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政府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不用新增编制,而政府投资减少,日处理污水费用降了一半;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微信扁平化管理,实时处理各类业务难题,高效办公;全省首设“河长制”,强化属地责任,权责匹配,增强治河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城市修补六大战役中,备受市民诟病的“城市毒瘤”——违法建筑遭受“重创”。从“天涯第一拳”砸向豪生酒店,到啃下“硬骨头”金阳光小区,三亚果断向73块高立柱广告牌、7156栋违法建筑,说“不”!
“拆违、拆广告牌等工作阻力是显而易见的,‘双修’‘双城’的过程其实是消减阻力的过程。半年来,三亚干部队伍作风得到锤炼。”三亚市长吴岩峻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攻克工作中的难题,三亚干部的能力素质和视野理念有了提升,敢于担当作风得到强化;撤镇设区等体制调整的红利不断释放,管理权力不断下移,“一个主体变为四个主体”,城市管理和旅游治理效率显著提高。
这支队伍,不仅着眼当下,更放眼未来。
曾经“一产独大”的房地产失去了往日的魔力,面对“新常态”,三亚突围路在何方?
“我们要主动革命,甚至革自己的命。”三亚市副市长李劲松认为,三亚70.97%城市化率是“城市病”的高发期,“双修”“双城”是一场生产、生活方式的倒逼式革命。
三亚河治污不许沿河养殖家畜,意味着三亚的畜牧业需要制定发展规划,产业升级;渔船造成三亚河面源污染,治污只能迫使传统渔业转产转型,走品牌之路;三亚河337平方公里流域的污染管控,倒逼传统农业主动融入互联网,牵手“旅游+”,做精做强现代农业。
“政府修复抱坡岭,山体复绿后,也倒逼企业的转型升级。”邢玉庭透露,华盛水泥厂目前已转移产能,主要发展物流和仓储基地。未来,公司有意将总部迁到三亚,融入三亚总部经济建设,同时修复山体的附近将陆续建设文化公园、建材工业展厅、主题酒店、矿山部落和矿山公园,积极参与三亚的城市经济发展。
“通过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增量挖掘,构建适度多元的特色产业体系,突出旅游业龙头作用,打好高效农业的王牌,加快三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建设国际化热带精品旅游城市。”张琦表示。
路,在脚下。正在推进的鹿城“双修”“双城”实践,对自己提出来的是高标准、严要求!
(本报三亚12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