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于岁月的海口府海红色遗址 诉说渐被淡忘的故事
“吴爹点”、府城监狱、云氏会馆、吴氏民居……
湮没于岁月的府海红色遗址
革命时期地下交通员吴法达。
秀英书场交通点遗址之一。
府城监狱遗址。
“如父亲在世,看到今日老百姓的乐业安居,革命的心愿俨然达成,定欣慰含笑于九泉。”吴法达的儿子吴坤民动情地说。
海口市秀英区书场村151号,一处看似普通的农家宅院,是我党早年革命时期地下交通军火运送站吴法达的家,其后人吴坤民每每提及父亲九死一生的革命往事,无不追思深深,眼泛泪光。而就在吴坤民家所在的书场村和村对面的海南省军供站,便是当年府海地区著名的地下交通点,其传送任务主要为情报、军火。
在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普查完成的全省501处革命遗址中,调查发现有大量生动而充满了曲折故事的红色遗址,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中有许许多多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军火转运站“销声”于历史
绕过每日熙熙攘攘的海口市秀英区书场村的文化广场,询问一户户书场村人,上了年纪的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里有个“吴爹点”,尽管没有什么遗址的确切标注,但大家都晓得,这,指的就是本村人吴法达曾负责过的地下交通站。来到村巷151号吴法达的家中,堂屋里的一面老旧的红框镜子总是让到访者感到好奇。解放后,革命人士黄春、吴泉等人赠予吴法达的这面镜子,让后人吴坤民、吴坤辉至今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吴坤民说,“看到镜子,就能想起小时父亲给我们讲述的地下革命故事,那远远要比今天书籍中的寥寥文字精彩。”
吴法达是海口市秀英区书场村人,据家人讲述,年幼的时候,吴法达的父亲早早离世,母亲将吴法达和哥哥一手带大。到了13岁那年,吴法达开始四处打散工。1943年,他进入了由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办的海南制革厂(也叫月华鞋厂)做鞋子。年轻,肯干,吴法达因为鞋子的手工活儿做得好,很快,便成为厂里的“大师傅”,当时革命志士林克泽恰是这家工厂的地下组织负责人,于是,年轻的吴法达就直接由林克泽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父亲曾说,林克泽没有多久就接受党的安排调离了鞋厂,而调离的时候没有对他说出去向,另一位革命者杨启安接替了林克泽的工作。1939年日军侵占海口之后,四处捕杀中共地下党员,月华鞋厂地下党组织被迫解散,革命人员都隐藏了起来,因为父亲当初属于‘单线联系’的人员,没有被日军发现,但也就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吴坤民说。
吴法达返回了老家书场村,搭一个棚,做一些卖水补鞋做鞋的小生意,但是,一颗共产党员的热血雄心从此扎根,也决定了他日后的命运。
澄迈一个叫陈步程的青年沿路乞讨,在书场村受到了吴法达的接济,两个人成为了朋友。有一次,陈步程去西秀海滩海边散步,发现了一艘运盐船,他当即告诉了吴法达,吴法达当时心想,如果这船被日军发现查扣了,船上的人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于是,他赶快让陈步程去通知船主郑善琚,让他将船开到马村港,躲避开鬼子的盘查。郑善琚听了吴法达的建议,将事情妥善办完好,开船折回了秀英港,这时,郑善琚才从陈步程的口中得知,原来紧要关头告知消息的人是吴法达,很是感动,一定要见到他本人当面感谢。
很快,两位有革命热血的人相会,相谈甚欢,结为了异姓兄弟,后来,郑善琚的船被用来为党的地下组织运送军火,陈步程也在吴法达的引领下参加了共产党。
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室处长滕志雄告诉记者,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纵队武器弹药十分缺乏,府海地下党组织受琼崖区党委的指派,着手购买武器弹药以及各种军需品,从1948年起,海口区工委在海口地区设立了5个固定的军火收藏转运站和传送联络点,其中,由吴法达负责的书场村站外,还有曾秋桂、柯启存、吴翔龙、郑善琚等做联系工作,将军火直接运往丰盈、马村、羊山以及北海等地的主要转运站,大批的军火也通过书场转运站运往琼崖纵队部队手中。其实今天人们看到的秀英港码头等地也曾经是有名的地下交通点,只不过因岁月久远,革命过往已被如今的繁忙运输所取代,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